國際碳權交易平臺今登場 首日交易8.8萬公噸碳權

國際碳權交易平臺今登場,證交所頒證給首批購買碳權的企業。記者陳儷方/攝影

國際碳權交易平臺正式登場,首批碳權今(22)日於臺灣碳權交易所掛牌交易,共有27個買家,成交8萬8520公噸碳權,成交金額80多萬美元。碳權交易所董事長林修銘表示,國際碳權交易平臺可以幫助我國產業符合國際供應鏈、產品碳中和及ESG等要求,並提供廣大的中小企業便利取得碳權的合法管道。不過,首批上架的碳權商品無法抵減歐盟CBAM及臺灣國內碳費。

首批上架的碳權商品因爲屬於國際自願性碳權性質,非強制性碳定價下的產品,所以不可抵減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同時也不可抵減臺灣的碳費,因爲氣候變遷因應法相關子法尚在研擬階段,所以無法用於抵減我國碳費。現階段國際自願性碳權主要系供廠商進行產品碳中和、符合國際供應鏈及ESG要求。

首批國際碳權買家有27家金控及企業,若加上子公司,整體共有45家參與購買,包括國泰金、富邦金、臺灣金、玉山金、兆豐金等,以及臺積電、聯電、奇美、長榮海運、中鋼等大型企業。林修銘示,首批碳權買家以金融業佔大宗,加上鋼鐵、半導體、航運等產業龍頭,希望發揮以大帶小的效果,歡迎國內企業法人來碳交所開戶。

首批上架的碳權專案類型有潔淨水源、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沼氣發電等,來自越南、印度、莫三比克、烏干達、肯亞、厄利垂亞、智利,每公噸二氧化碳當量價格從2.9美元至12美元不等。

林修銘表示,各國近年積極成立碳權交易平臺,例如新加坡、韓國,日本、馬來西亞、印尼等亞洲國家近期都推出碳交易平臺,臺灣今天開板的國碳權交易平臺有三大特色:以美元計價、採信託帳戶交易,以及採取子帳戶架構設計。

國際碳權市場多是以美元計價,因此臺灣的國際碳權交易平臺也是以美元爲交易貨幣,林修銘表示,以美元計價可以吸引買賣家加入臺灣市場;爲確保買方資金且取得賣方信用,採取國際常用的信託帳戶方式交易,保障買賣雙方交易安全;同時,國際碳權交易平臺的編碼原則運用虛擬帳戶、法人統編及交易類型,有效掌握及整合「碳權流」及「金流」,是我國第一個實現標準化交易作業的碳權交易平臺。

國際碳權交易平臺的買方以本國法人爲限,賣方得爲外國或本國法人。交易時間爲平日上午9時至下午3時30分,假日與臺灣的銀行業通行假日相同。交易單位爲1噸二氧化碳當量,交易貨幣爲美金。賣方於碳交所上架的碳權應符合一定的上架標準,例如碳權年份(vintage)應在5年內、碳權專案應符合3項以上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等。

爲避免炒作和投機行爲,落實碳交所協助企業減碳初衷,買方購買碳權後僅能持有、註銷或移轉至買方國際碳權核發機構的帳戶,不得再於碳交所平臺轉售。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