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臺灣第一擊?邱部長,你錯了(譚傳毅)
國防部長邱國正說只要對方航空器、航海器越界了,不等它是否有第一擊,就要把它擊毀。但解放軍也就有理由報復(武統戰爭),不是嗎?(本報資料照)
國防部長邱國正於10月5日在立法院表示,海峽中線的默契已被中共毀掉,現狀已被改變,綠委關切是否能夠推回到原來的狀態?邱國正坦承:很難。
現狀已被改變表示嚇阻失敗,嚇阻失敗就表示戰敗。我們很難想像一個軍旅超過40年的國防部長欣然接受戰敗的結果!
第一擊的謬誤
兩岸軍事博弈發展至今,國軍可說完敗!裴洛西訪臺後引起解放軍全面軍事封鎖全島,不但打破了海峽中線、逼迫國軍陷入是否「第一擊」的困境:如果不「第一擊」,表示過去的嚇阻完全失敗;如果國軍真的對解放軍「第一擊」,從而引起解放軍的報復、甚至於引爆武統戰爭,怎麼辦?很明顯,邱部長也沒有譜。
邱部長說過,第一擊是個技術問題,國軍要看解放軍採取什麼行動,再來調整作法。到目前爲止,只要對方航空器、航海器越界了,不等它是否有第一擊,就要把它擊毀。
目前臺灣軍事界最大的不幸,就是動輒把嚇阻掛在嘴邊,好像嘴皮子嚷嚷嚇阻,解放軍就不準對臺動武。國內有這麼多能人異士,怎麼就沒有一個人想到「報復」?所謂的報復,就是第二擊;無論是解放軍的報復或國軍的報復。
解放軍打破了海峽中線的默契並軍事封鎖全島,如此破壞現狀是可忍孰不可忍?爲何國軍不發動報復(第二擊)?國軍不是裝備了射程達1200公里的飛彈,怎麼不打擊上海或三峽大壩?對岸無人機侵門踏戶,守軍只是打下來,嚇唬到了誰?爲何不先打擊「源頭」、也就是先制性攻擊(Preemptive Strike)?
嚇阻之所以能夠成功,靠的就是報復(第二擊)能力;相反的,嚇阻之所以失敗,也是因爲欠缺報復能力。嚇阻是個失敗戰略,特別是在臺灣。從李登輝開始,國軍就把嚇阻拜在廟堂之上,但從不考慮能力問題。
國軍之無法報復解放軍,原因很簡單:能力不足。然而除了嚇阻,一時之間,臺灣沒有一個能人異士能夠提出什麼偉大的道理,走一步算一步吧!
第一擊是戰爭的臨界點
臨界點的意思是指事物從一種狀態,演變成另一種狀態之前應具備的基本條件,也就是事態發展的待變狀況。例如臨界溫度便是液體氣化的最高溫度,再如冰變成水、再變成水蒸氣的「相」的改變。因此當某個事物到達相變之前一刻,稱之爲臨界點。過了臨界點,這個事物就變成另外一個「相」了。
機場跑道都設置一個臨界點,我們稱之爲「不歸點」「Point of No Return」。意思是到了這個點,機長必須決定起飛或者煞車停止起飛,否則就無法回頭了。起飛階段的臨界點(決斷的起飛速度),是機長作出決斷的關鍵時刻。
解放軍會不會開第一槍?如果解放軍開了第一槍(第一擊),那麼解放軍就無法搶佔正義的制高點,但只要國軍開了第一槍(第一擊),解放軍也就有理由報復(武統戰爭)。
目前事情就僵在「不歸點」之前,到底踩煞車或者加油起飛?看起來,邱部長並不考慮解放軍的報復問題(可能引爆武統戰爭),打算開第一槍(第一擊),即使國軍能力不足也要強行起飛,反正死的不是他!
來看看風險/成本。衝出跑道最多損壞幾個零部件,若速度控制得宜不會有太大損失。相反的如果強行起飛,怕是回不了頭了。零部件昂貴呢、還是整架飛機以及人命昂貴?
2000年7月25日,一架法國航空公司的協和式客機從戴高樂機場起飛2分鐘後即墜地爆炸,機上109人全部遇難。如果協和客機機長能夠決定中斷起飛,其安全性要比繼續起飛高,生存率也會提高。
現在的邱部長就如同即將強行起飛的法航協和式客機機長一樣,如果您真的下令國軍開第一槍,請考慮機上(臺灣)無辜的生命吧。
還是得迴歸傳統
嚇阻戰略是個洋玩意,只能適應核子武器以及超級大國戰略。核武之所以能夠成就嚇阻戰略,絕不是因爲擁核國家的嘴巴特別大,而是因爲核武的物理毀滅性太過強烈,強到對手也不得不服軟。
試想在效益/成本的方程式裡面,當分母(核彈毀滅成本)趨近於無限大,請問你還能得到多少好處或效益呢?就是核武的絕對毀滅能力,使得嚇阻戰略能夠成局,而軍方在兩岸關係之中胡亂套用嚇阻概念,但不考慮國軍和解放軍的報復能力,這種思維未免太簡單。
我們已經說過很多次了,嚇阻戰略是個失敗戰略,國軍必須揚棄。一切還是必須迴歸戰爭的本質:爲何而戰?爲誰而戰?如何戰爭?何時戰爭?戰爭的價值爲何?
有了這些基本思辨之後,面對無論是對岸無人機的騷擾、或是海空軍的封鎖,軍方應該就會明白主客與進退之道,而所謂的主客與進退絕不是嚇阻所能解釋的。若不如此,難道我們眼睜睜看着國軍一步一步走進死衚衕?
(作者爲臺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法國博士,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