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探究邱國正「小總長」戰法(譚傳毅)
國防部長邱國正:未來作戰區指揮官就是小總長。(圖/呂昭隆翻攝)
國軍繼組建「聯兵營」之後,開始了下一階段的兵力結構調整。近日,國防部長邱國正下令陸軍澎防部、花東指揮部、第6、8、10軍團,分別改稱爲第1至第5作戰區,明年1月1日起,陸軍各軍團全銜正式廢止。
我們整理了5個戰區態勢圖(如下圖所示),3戰區負責北部防務,5戰區與1戰區負責中部防務,4戰區是南部防務,2戰區則是東部防務。
根據邱部長的說法,未來各作戰區指揮官就是一位協同三軍作戰的「聯參小總長」,而且這五個「小總長」各自負責戰區防務。這產生了一些問題:「小總長」負責戰區防務,那麼「大總長」(參謀總長)負責什麼?這5個「小總長」怎麼聯合?若我們把戰線形容爲一條「常山之蛇」:擊首而尾至、擊尾而首至、擊中而首尾皆至,就能形象的說明這條戰線是活的、是聯合的。
戰區指揮官可能由陸海空或陸戰隊出任(尚待驗證),光是想着頭就疼。海空軍學習的是艦隊作戰和空戰,真的適合指揮戰區嗎?除了目前行政體系,國軍還需要建立一個「矩陣式指揮結構」的作戰編組,能夠納編戰區內所有兵力,而且還要把相關海域和空域劃歸給每個小總長,至少讓他們能夠「各自」聯合作戰。
邱部長言必稱「聯合作戰」,從這張圖實在看不出怎麼聯合,所看到的就是各戰區獨立作戰。當北中南東4個戰區遭到攻擊的時候(澎防部兵力少,以小部隊牽制即可),各戰區只能獨立接敵作戰。既然是獨立作戰,怎麼聯合呢?
要聯合作戰,少了一個人:參謀總長。在擺出整體防衛作戰態勢之後,參謀總長必須明確的辨識對手的主攻方向,其餘方向都只是佯攻或牽制而已。牽制作戰的目標在於拖住守軍並使其陷入陣地作戰,無法機動救援。
只要參謀總長明瞭敵軍主攻方向,事情就好辦了。對於敵軍的牽制作戰,國軍可進行反牽制作戰,以更少量的兵力反牽制敵軍,拖住對手使其無法深入,或者誘敵深入我已佈置好的城鄉作戰區,其餘兵力則轉進支援敵軍主攻方向。
假設5戰區是解放軍主攻方向,在其它方向必然發起佯攻,3、4戰區即可轉移兵力到中部救援;剩下來的配合花東戰區對敵展開兩翼夾擊。原則上我們可以不必理會解放軍來自於東部的攻擊,因爲他們主要是攻擊東部機場。
每個「小總長」或「大總長」都必須根據自己的戰略思想與謀略來想定,不見得要照抄歷史的經驗,但是參謀總長一定要有整體的想定,而且要經過理論與實兵驗證之後,才能作爲國軍軍事指導。
軍種本位主義是很糟糕的事情,在過去大陸軍主義時期,我海空軍具有壓倒性的實力,當時海空軍規模相較於陸軍小得多。但時代不同了,我們必須面對當前海空軍力量遠不如解放軍的現實。
雖然臺灣是個島嶼,按理講應該具備遠大的海洋抱負,可是我們沒有好好的經營海洋,這是事實,連帶的也拖累了空軍。例如在南海方向,如果讓英國人來經營東南沙,他們肯定派機艦和陸戰隊駐防,並且常態性從本島「自由航行」東南沙,目的就是要維持臺灣到東南沙的海上與空中控制權,這纔是海洋國家應有的作爲。現在晚了,海空軍被迫收縮回本島,既然如此,還是務實的面對國土作戰吧。
在國土防衛方面,海空軍絕無置喙餘地,因爲海空軍學習的不是地面作戰,怎麼指揮作戰呢?海空軍的地位很不幸,因爲在解放軍攻臺行動中,首先要消滅的正是海空軍、各類導彈基地、雷達站、裝甲部隊等等;無論海空軍機艦靠泊或疏散到哪裡,都免不了成爲被攻擊的物件。當海空軍無法再爲國土防衛提供服務的時候,還能指望他們指揮國土防衛作戰?
因此,現在就應該要讓海空軍從防衛作戰中退位,把指揮權交還給陸軍主導,究竟陸軍跌滾打爬多年,最熟悉這塊土地。海空軍能做的就是服務戰區指揮部,包括訓練、後勤、裝備、修護、人事等等,作戰指揮則交由戰區負責。假設東南沙劃歸給4戰區,從南部戰區到東南沙的防務全部由4戰區管轄。
例如當戰區需要派艦隊前往太平島運補,就下令給轄區海空軍組建特遣部隊,戰區指揮官可另外指派(或接受海軍建議)適任的軍官擔任特遣艦隊指揮官。再如解放軍軍機經常在西南空域出沒,4戰區指揮部可組建空軍反潛機或預警機、以及海軍艦隊共同前往偵潛。
戰區兵力編組
戰區基本作戰單元是聯兵營,本島陸軍共組建了23個聯兵營,平均每個戰區大概可分到7或8個聯兵營。未來問題還很多,例如聯兵營長的素質。一個服役不過10多年的聯兵營長,是否有能力指揮像傳統多兵種的步兵師,至少也是個「微型」聯兵旅作戰?他的戰術思想與謀略足以勝任嗎?按照指揮扁平化原則,戰區指揮官直接指揮聯兵營。既有營,何必旅?聯兵旅的地位是否和海空軍一樣只是個服務單位?
另外,還有2個「雞肋」部隊:陸戰隊與傘兵。最早的陸戰隊始自於羅馬海軍,當時海戰有一個必然的過程:接舷戰。軍艦上必須裝載大批的武裝水兵,他們就是現代海軍陸戰隊的雛形。後來英國人遠征殖民地,也必須派出武裝水兵,17世紀組建了陸戰隊。陸戰隊是個跨海作戰的兵種。
中國古代也有陸戰隊,戚繼光抗倭就是這麼做的。《紀效新書》寫着:「水陸兼司,陸戰尤切,大創盡殲,杜其再至」。意思是當倭寇登陸大陸之後,水軍立即出海,首先燒了倭寇戰船斷其歸路,接着實施「逆登陸」,配合正面守軍前後夾擊倭寇。
基於這個原則,國軍大可把陸戰隊部署在金門、馬祖、烏丘,戰時逆登陸回本島救援。即使今日陸戰隊失去了兩棲的意義,至少還可以取「機動打擊」的意涵,作爲國軍預備隊機動救援五大「小總長」的武力,這就有賴「大總長」的調度了。
至於傘兵,何不讓他們轉戰城鄉作戰區?就是在戰時先期進入城鄉,部署巷戰所需的資源例如狙擊點、通信站、救護站、轉運站等等,指導「宮廟義勇」和後備部隊就位,等待前方部隊從前線撤回後展開巷戰。
軍團改稱戰區是爲能遂行聯合作戰的目標,必須採取幾個措施:第一,海空軍司令部必須是服務型的機構,把指揮權讓渡給各戰區指揮部。第二,明確每個戰區指揮部所轄地區與海空域,並有權調動所屬三軍兵力執行任務。第三,「小總長」與「大總長」必須提出自己的作戰思想。
(作者爲臺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法國博士,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