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以伊隔空互打 兩岸無人機對戰勝算多少?(譚傳毅)
俄烏戰爭、伊朗與以色列隔空互打啓發了許多人,不只是無人機,幾乎所有軍事作戰都受到了檢驗。(圖/路透社)
俄烏戰爭、伊朗與以色列隔空互打啓發了許多人,不只是無人機,幾乎所有軍事作戰都受到了檢驗。但是對於政府而言,這種啓發是深刻的、還是敷衍了事?
回頭看看臺海戰場,無人機能夠發揮功能的地方太多;事實上,我們應該把視角擴大到整個無人載臺的領域裡面,包括察打一體無人機、自殺無人機、指揮管制無人機、電戰無人機、無人艦艇、無人潛艇、無人登陸艇、戰鬥機器人...等等。
這些載臺除了「無人」之外,還必須加上「智慧化」(AI)、「匿蹤化」、「指揮自動化」,這才構成完整的無人載臺系統。
想像未來解放軍如何以無人載臺打擊本島,這將是現在臺灣無人機發展的方向:無人機吸引國軍火炮並開啓感測設備、各類導彈覆蓋全島、無人機掃蕩殘餘兵力和重裝設備、無人潛艇打擊海鯤級潛艦,最後則是無人戰士登陸。
面對這種攻勢,到現在爲止,沒有看到任何單位或個人提出無人機戰術或想定,國軍的無人載臺(機羣)能夠發揮何種功能實在令人擔心。
爲了無人機而無人機的團隊
2022年8月,蔡英文揭牌「亞洲無人機AI創新應用研發中心」(亞創中心),中央社根據路透社瀏覽過的政府計劃文件,政府的目標是在2023年製造出3200多架軍用無人機,包括重量不到2公斤的迷你無人機,以及飛行半徑達到150公里的較大型偵察無人機。
在無人機需求數量方面:監偵型1552架、微型1485架、目獲型72架、陸用型監偵128架、艦載型監偵16架。
從無人機需求可以看出:第一,無人機數量遠遠不夠。看看俄烏雙方所擁有的無人機(特別是微型自殺無人機)數量都超過萬餘架,伊朗無人機數量更不只如此,而我僅裝備區區1552架明顯不夠,在解放軍第一波打擊之下能存活多少?要知道,既然以量取勝,微型無人機的地位和155mm炮彈是一樣的,打的就是「消耗戰」。
第二,陸海型監偵無人機無用論。當解放軍發起攻擊,必然搶佔制電磁權,在強大電磁干擾制壓與欺騙情境之中,監偵無人機還能起飛嗎?即使已經起飛,還能發揮監偵功能嗎?佔數量最多的監偵無人機無法制勝,豈不表示無人機國家隊用錯力了?
第三,缺乏無人機相關配套設施。無人機使用必須納入國軍C4ISR系統之中。首先是「發現」敵機。發現解放軍中大型無人機可能沒問題,如何「發現」微型無人機則是個大問題。國軍雷達(包括野戰雷達)系統能夠發現並鎖定來襲微型敵無人機嗎?無法「發現」,又怎麼還擊呢?
第四,如何反制解放軍各類無人機是個大問題。從無人機國家隊發表的成果來看,完全就是爲了無人機而無人機,完全沒有反制措施,包括硬殺傷、軟殺傷、定向與不定向能武器反制等等。
第五,預期微型無人機數量將非常龐大,其部署必然是分散式的,僅僅靠現有的C4ISR系統不夠,還必須有AI加持,才能最有效運用,併發揮最大戰力。然而「亞創中心」取了個AI的名詞,但卻無AI之實,難不成國軍AI系統建設要靠數發部?
兵力多多益善?
無人機(特別是微型無人機)的數量將會很多,但是「亞創中心」規劃的無人機數量僅有3千餘架,微型無人機僅有1485架,遠遠無法進行消耗戰。爲什麼呢?不敢批量生產、還是不會使用?
昔日韓信用兵「多多益善」,因爲他具備成熟的戰爭指導,能夠爲各級部隊分派任務,所以不懼兵力增多。統帥再多兵力但卻胸無點墨,被敵軍分割殲滅的戰史也是常見。現代「無人作戰」瞬息萬變,需要指揮官更快的反應與兵力調配,更是考驗領導人的「將才」;與其說「將才」,倒不如說是AI的聰明度!
我們必須強調,「無人作戰」已是戰場常態,人究竟不是萬能,越來越無法獨自決策,必須要有聰明的輔助決策系統,才能克敵制勝。此時,人工智慧(AI)植入作戰體系之內,就是必須的了。
最適合AI作戰的,就是大批量的小型化、輕量化、無人化武器平臺,包括李喜明提過在全臺分散部署200多艘微型飛彈快艇、以及現正夯的微型無人機。想想看,數萬架微型無人機分批升空迎敵,那是多麼壯觀的場景。問題來了:怎麼操控這數萬架無人機?彼此之間如何通聯與避碰?如何協同執行任務?都需要AI的介入,否則,沒人敢指揮這些無人大軍。不是人人都是韓信!
因此,無人作戰首先必須爲微型無人機「賦能」,使其具備一定思維能力,可自主協調對敵展開行動;在無人機領域,就是蜂羣無人機(UAV Cluster)。「人」只要運籌帷幄之中,即可遠端操縱戰爭進程。
現代技術操縱蜂羣無人機完全沒有問題,而且已經具備實戰功能。所有戰場資料都會傳輸給帷幄中的指揮官,只要指揮官真是個「將才」,就能做出正確的作戰決策;即使指揮官是個「蠢材」,AI也能提供聰明的作戰決策。
AI無人作戰體系之所以「萬能」,因爲其具備自我適應戰場能力,也就是根據不斷變化的戰場態勢,自主調整指管體系、自主納編基本作戰單元、自主控制作戰行動、自主調節作戰資源,所有指管體系完全交由AI執行,指揮官從遠端作最終決策、並監控作戰行動。
道理就是這麼簡單。怕的是國軍根本就未建立成熟的C4ISR體系、沒有深厚的謀略、更沒有靈活的戰術指導,難怪不敢大規模建造微型無人機。按照國軍現有做法,大概就是平均把這些無人機分配給各基層部隊使用,把責任往下攤;連國防部長和參謀總長都搞不清楚無人載臺作戰,怎能指望基層營長、旅長、艦長整得明白呢?
反制無人機
反制無人機的方式很多,主要分爲軟殺傷與硬殺傷。打擊對手無人機及其基地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其它還有:以導彈打擊無人機、駭客攻擊、以無人機打擊無人機、電子干擾與電子誘捕、鐳射與微波武器攔截、以網路技術破解敵指揮所與其無人機的無線電通信協定、製作假目標、氣象武器、超輕飛機、輕型直升機、滑翔機、無人機、動力傘、熱氣飛艇等。
更重要的是要能「發現」敵軍無人機,應對低空、小型、慢速(低小慢)的無人機,相對應的探測、跟蹤、識別、預警、干擾設備也必須非常精密而且小型化,例如搜索距離只有數10公里的小型相位陣列雷達、紅外與磁力感測,而不是動輒數千公里的大型雷達。
當無人機國家隊開始發揮功能之際,國軍不妨建立自己的無人機集羣統一指揮,而不是放任基層部隊自生自滅。在平時就要放飛無人機前出偵察,並配合無人機集羣的電磁對抗、自殺式集羣攔截和防空作戰,增強對蜂羣的攔截能力。
軟殺方式可能在浪費時間,特別是干擾無人機與地面站通信。因爲未來的無人機智慧化程度將越來越高,「人」的因素不斷減弱。同時,電子欺騙能力增強,無人集羣通信擴頻、跳頻技術廣泛使用,電子作戰最終將會達到動態平衡,很難出現某方壓倒性的優勢。看起來,硬殺才是硬道理!
結論
過去國軍往往耗費巨資於「對稱型」的國造武器,例如一系列「國造計劃」,但是對於真正「不對稱武器」的建設例如輕量化、小型化與無人化的武器卻嗤之以鼻。
如果,國軍馬上取消一系列「國造」計劃,把資源投入到集羣無人武器方面,相信可以獲得立即的防禦性效果。只可惜,將軍老是在打上一場戰爭,想改變固有思維,難上加難,究竟不是人人都是韓信。
(作者爲臺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法國博士,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