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沙伊「情報對賬」 能找出陰謀藏鏡人?(譚傳毅)
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朗兩國進行了「情報對賬」,發現將近70%的互襲事件是第三國乾的。圖爲沙伊兩國外長在北京正式恢復外交。(摘自大陸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推特)
近日,網路和自媒體報導,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朗兩國進行了「情報對賬」,甚至有的媒體報導「對賬」之後發現,將近70%的互襲事件是第三國乾的。接着沙烏地阿拉伯和葉門胡塞組織「對賬」。
「情報對賬」一詞是個網路用語,與情報對賬近似的名詞叫做「情報共享」(交換),這纔是多數人常聽到的名詞。很不幸的,無論是情報對賬或情報交換,很容易涉及陰謀論,只要涉及陰謀論,那就沒有是非,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
陰謀論是一種認知戰
通常只有政府纔有能力操縱一場認知戰。比較出名的陰謀論案例包括甘迺迪總統被刺案、羅斯威爾外星人事件、美國登陸月球、九一一事件等等。
陰謀論是指人們對於某些重大事件背後,一定存在着不可告人之陰謀的認知,因此我們把陰謀論視爲一種認知方式,而這種認知方式就是認定該事件背後一定有不可告人的陰謀。其背後必然有一個強大的集團(通常是政府)有操縱事件的發展及結果。
陰謀論的三個特點「損人利己」、「故意欺騙」、「合謀操縱」。例如沙伊情報對賬明顯有利於中國、而不利於美國,情報對賬就應該不是美國人放出來的消息,而很可能是中國熱心過頭的網友捏造出來的「陰謀論」,造成國際中國調停沙伊兩國關係的功勞。
陰謀論是懷疑論的推論,現實來源是情報不對稱。現實中假維護陰謀的手段就是欺騙,也就是放大情報不對稱,使人無法做出理性判斷。事實上,我們可以這麼理解:國與國之間關係用「利益」兩個字就可概括。
從這個觀點看來,情報對賬還可能有其真實性,因爲,只有背後的政權才擁有絕對的情報擁有權,也只有這個政權能夠把陰謀論放出來,我們不能排除沙伊情報對賬的真實性。
只要有一點真實性,那麼我們就可以推論,在中國斡旋之下造成沙伊兩國和解、並進一步開始對賬情報,其目的無非就是造成日後俄烏談判的環境,甚至於在南海行爲準則制定或重啓朝鮮半島六方會談創造條件;再扯遠一點,以中國一帶一路爲主軸建立反美西方國家集團的企圖,都是可能的。既然這個陰謀論這麼有利於中國,何不網上帶個風向看看?
難上加難的情報共享
情報共享主要發生在盟友之間,雖然名爲共享,但是盟國之間都有自己的政治考量,要想掏心掏底地把所有秘密告訴對方,幾乎不可能。
情報共享最難的,就是彼此要安好心眼。如果沙伊兩國情報共享的命題爲真,那麼,兩國的「心眼」有多好、所涉及情報共享的廣度與深度就有多少。如果只是想找出襲擊對方的真正凶手,可能並不困難,至於在情報深度交流方面,問題就大了。
情報共享可分爲正式與非正式兩種途徑,正式途徑比較容易,一般透過使領館或代表處即可進行情報交流。但在實際上,絕大多數情報共享是發生在非正式的情況之下,雙方都不會對外公開,到處宣傳可能會招致第三國的不滿與猜忌。高調處理則是展示兩國堅固友誼,並充滿了警告意味,告訴第三國它們已經知道了你的秘密,讓其有所忌憚。
以日韓爲例,兩國雖然民間仇恨極深,但在美國斡旋之下,兩國在2011年就《日韓軍事情報保護協定》達成共識,5年後在首爾草簽了協定,最終卻在2019年宣佈作廢。這就是典型的情報共享,高調行事往往會沒有效率,而且會引發國內外民衆對此的憂慮。
回到沙伊情報對賬這事情,我們當然無從考證,除非沙伊兩國官方正式通告此事,但是出於國與國之間的政治考量,即使有,都只會秘而不宣。
根據自媒體報導,沙伊兩國爲表誠意,雙方情報部門針對歷年來各自開展的破壞性軍事行動展開「交心」,據聞對賬後發現,超過70%的襲擊事件,均不是沙伊兩國發起的,而是力量不明的第三方。
尤其是引發沙伊局勢緊張至最高點的石油襲擊事件。2019年,沙烏地阿拉伯油田遭到襲擊,導致沙烏地阿拉伯原油供應大幅減少,以美國爲首的西方國家指控襲擊事件是伊朗發動的,但伊朗堅決否認。
而就在沙國油田遭襲半個月後,伊朗的一艘油輪在沙國附近海域被導彈擊中,繼而發生嚴重原油泄漏。這次又是美國率先發聲,指責沙國對伊朗開展報復行動,沙國沒有迴應。現在來看,沙國已經起疑了。
情報的功能是爲政策服務
首先要明白情報共享的作用是什麼?一句話:填補各類情報工作的縫隙,消除情報蒐集和情報分析的盲區。從理論上講,如果情報能夠做到絕對共享,那就不會出現情報失誤,但這是不可能的,爲什麼呢?
因爲情報工作並不是單純的爲了工作而工作,其最終目的是支持決策。情報工作爲決策者提供的情報產品,能夠對決策者提供額外的智力。情報有用還是沒用,最終還是得看決策者能否善用情報。
說到情報共享,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九一一之後美國的情報機構改革。九一一之前從中情局到聯邦調查局到其它情報機構都獲得了恐怖分子的恐攻情報,但由於部門間隔閡而沒有將他們的情報整合起來。
後來美國痛定思痛,通過一系列法律和行政命令把情報共享原則確定下來,大大提高情報工作效率。
最壞的是,濫用情報並操縱戰爭。例如美國指控伊拉克裝備了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現在大家都知道迄今爲止都沒在伊拉克發現什麼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你覺得這是情報失誤嗎?美國官方說沒錯,這是情報失誤,但是從美國獨立學者和外國研究者的研究分析認爲,這其實是情報政治化的一個典型案例。
什麼是情報政治化,就是情報組織爲決策者的政治意圖服務而故意歪曲情報事實,儘管情報共享了,情報效率提高了,但由於過分強調情報爲政治服務而失去了客觀性,結果還是出現了情報失誤,雖然這個失誤是故意的。
情報工作的最後一個步驟是將情報作爲產品生產出來,就這一角度來說,情報共享只是把產品生產的原材料湊在一起,要想生產出優良的產品,還得進行加工處理分析傳遞。假如九一一之前美國各情報機構都共享了各自情報,但是分析工作沒做好,放在小布希面前的仍然是一堆碎片化的涉恐情報,最後還是沒法阻止襲擊的發生。
(作者爲臺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法國博士,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