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正常的一箇中國纔是解決兩岸問題的基礎(朱駿)
兩岸問題萬般糾結,歸根結底,就卡在「一箇中國」的問題。(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兩岸問題萬般糾結,歸根結底,就卡在「一箇中國」的問題,這也是困擾阻礙臺灣有效處理兩岸問題最深沉的內部絆腳石。這個事實直接反映出目前的一箇中國不是正常國家。
要理解兩岸問題的本質必須根據事實基本面,兩岸之間自1949年以來具備以下的事實:
一、分裂分治但未分離。依據雙方「憲法」對國土的主張,領土都涵蓋今天大陸方面與臺灣方面的統治區域,國際政治圈也以此雙方區域的聯集爲「一箇中國」,從來不曾存在主權相互獨立之「兩個中國」或「一中一臺」在同一時空的國際場合出現的例子。在不同的國度或場域代表此「一箇中國」的主體不同,爲「中華人民共和國」或爲「中華民國」,臺灣到今天還只是地理名詞,不是國號,則爲不爭的事實。所以,兩岸不能是主權之爭,臺灣對中共高喊「捍衛中華民國主權」是說不通的錯話與空話,必嘗敗績。
二、雙方各自無以獨爲「全中國」,大陸雖大且強,無臺灣則不足以稱「全中國」。這就是前述所謂的「分裂」。
三、在一定場域,雙方互不隸屬、互不爲代表,各有各的管轄權,他方無法直接介入。這就是前述所謂的「分治」,也是「對等」之義所在,但存在「兩岸同屬一箇中國」的事實之中。
四、「中華民國」或「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質上只是此「一箇中國」之內兩個互爲競爭或對立的政權或政府,政府不是國家,因此,都不是「一箇中國」。簡言之,「一箇中國」的概念範圍包含前面兩個國號,層次也高一級。
五、「一箇中國」代表一個有明確之外部界線的地理區域,這個界線不曾出現缺口或被分割,所以分裂程度不及兩韓與當年的兩德。至於此界線內的實質涵義,首先觸碰的是政治體制,應當爲何,誰有正當性,一直存有分歧與爭議;但此爭議不妨害「一箇中國」同時包裹大陸與臺灣的事實狀態,這就是前述所言「未分離」的事實。
是故,符合地理意涵之「一箇中國」真正的基礎根本,不在兩邊任何一方的憲法或雙方表述的「九二共識」,而是經過中國歷史與上世紀八年抗日戰爭後的歷史事實基本面所產出的結果。這在1945年國民政府有效接收與統治臺灣開始便已確定,不依賴雙方各自後來才建立的憲法。1949年的兩岸分裂迄今並未在國際法上改變這個格局與結果,應爲無懈可擊的事實。
六、「兩岸同屬一中」的歷史證據在中華民國政府身上,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身上,《上海公報》反而使原先具有無法回溯更改之一箇中國的客觀事實基礎,改變成了「在臺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爲只有一箇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客觀基礎受臺灣方面可以改變之主觀因素的侵蝕,是中共犯下的歷史大錯。
根據前述的事實基本面框架,「兩岸同屬一箇中國」早爲事實基本面,縱然有土地面積的大小,但「互不隸屬、互不爲代表、各自無以獨爲全中國、同屬一箇中國外圈之內的兩個政治實體」的地位與關係則沒有高低的分別。一箇中國主權的完整性就反映在此地理區域的主權不曾被分割破裂的事實。
根據中國歷史而論,「大一統」是中國人民所肯定與寄望之國家應有的正常狀態,於今亦然。臺灣前途只存在三種客觀可能,獨立建國、維持現狀、兩岸統一。獨立建國的夢幻早在兩蔣時代就被斷絕,被近期大陸軍演的表現呈現得更具體,令蕭美琴兩度公開呼籲對話解決政治分歧;長期維持現狀的結果是彼愈強,我愈弱,不可持續;剩下就是如何且在什麼條件下統一了。中共一再主張和平統一,但雙方政治體制的差異太大,若體制差異不變,機率幾乎爲零。
中共在談到統一時屢屢提及與標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點出了一個關係到中國之未來最重要的關鍵點。若參考國家的三種力量,硬實力(軍事武力)、巧實力(經貿力量)、軟實力(政策、體制、精神、思想、文化…等生活方式的總和),可以發現,武力有時而窮,不可持續;經貿力量亦有相當的侷限性,並易招人怨,美援與一帶一路都是顯例;唯有真正的軟實力纔是可大可久且可無遠弗屆穿透人心的力量,纔是達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堅實的基礎。
如果要建設軟實力,就要做到孔子所說之「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今日普世之文德乃自由、民主、法治、人權,自由與人權不是專制政體中人民可享有的權利,唯有依賴民主與法治。此外,回顧人類歷史,找不出一個專制不倒之江山的例子,中共不能例外。唯有能體制不倒,纔有可能長治久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纔有穩固的掛搭處。
其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以中國人的文化成果產出的軟實力爲基礎,而且要跟上人類文明的發展階段,馬克思主義、馬列主義、斯大林主義、民主集中制(實際上就是集中獨裁)等都非中國的,也已落伍,併爲中共馬列專家證僞,中共應有斷然處置,迴歸中國本位。
再者,英美在佘契爾與雷根政府開始倡議的新自由主義自1980年代展開了新一輪的全球化,幾十年下來,造成舉世各國間與各國內貧富差距過大,於全球激起無數動亂,猶未歇止。鑑於此,只有可以縮小貧富差距的社會主義才能救世界與各國,應爲符合歷史事實與人性需求的論斷。
一位大陸德國史專家寫道:「沒有民主,沒有認識的自由和批評的自由就沒有社會主義。」旨哉斯言。「沒有認識的自由和批評的自由」的社會必然是極不平等的法西斯或極權統治,不可能是要求公平正義的社會主義社會?孫中山所說的:「經濟問題繼政治問題之後,則民生主義躍躍然動,20世紀不得不爲民生主義之擅場時代也。」也點出了要先解決好政治問題(民權主義),纔能有條件處理好民生主義的內在邏輯。
若真要達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箇中國必須是「一國一制」的正常國家,而且保證可持續地長治久安,欲達此目標,只有中共先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展現績效,吸引臺灣人投入大陸的政治發展,催化「兩岸民主和平統一」,舍此莫由。(作者爲政大國發所博士)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