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稻」路線圖6省試種 袁隆平:年產量「餵飽全湖南」
▲袁隆平有着「雜交水稻之父」的美稱,連習近平主席都尊稱他爲老師。(圖/新華社提供)
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近日宣佈,雜交海水稻技術路線圖已完成,將在6個省份全面開展耐鹽鹼雜交海水稻試種示範攻關,力爭2020年開始大面積推廣。他說,希望未來3年能種植一億畝雜交海水稻,以每畝最低產量300公斤計算,每年增產300億公斤的產量,「300億公斤是個什麼概念,相當於湖南省全年糧食總產量」。
根據湖南衛視報導,袁隆平指出,「用帶鹽鹼的材料做親本,再利用這個雜交優勢,產量一下子就提高了,去年我們小區的產量過了600公斤。」他介紹,最新的第三代超級雜交稻將利用分子育種技術,解決水稻耐鹽性與高產的矛盾,2017年更在山東創下海水稻畝產500公斤的世界新紀錄。
有着「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2017年帶領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團隊,到杜拜沙漠實驗水稻種植,最高畝產超過500公斤,成爲全球首次在熱帶沙漠實驗種植水稻併成功的國家。據瞭解,杜拜艱鉅的自然環境讓種植成功率幾近於0,沙漠的早晚溫差高達攝氏30多度,白天經常出現極端的高溫,地表溫度達到攝氏50度,還會出現沙塵暴,最大的挑戰就是沙漠土壤有機質含量低,全是散沙,沒有團粒結構,而且地下7.5公尺就是海水。
▼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團隊研發「第三代超級雜交稻」,提高產量。(圖/翻攝自湖南衛視微信,下同。)
研發中心副主任張國棟解釋,「如果從地表澆灌水稻,就需要大量淡水。當地淡水非常寶貴,主要依靠海水淡化,這種灌溉方式顯然不具可行性。同時,淡水下滲與地下海水相匯,在高光照條件下,還容易引起地下海水上升,發生次生鹽鹼化。」
雙方將在2019年啓動建設100公頃標準農場,並從2020年開始擴大種植面積,打造更多「人造綠洲」。此外,雙方還簽訂了共建中東及北非海水稻聯合研發推廣中心框架協議,致力於將「人造綠洲」推廣到整個阿拉伯地區,改變沙漠地區生態狀況,解決貧困和自然條件惡劣地區的飢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