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看世界》中歐關係還搞得好嗎?(吳白乙)
在歐俄關係「子彈橫飛」的背景下,歐洲方面不僅無心談什麼中歐合作,甚至看中國的眼光都不正常了。(圖:澎湃新聞)
俄烏衝突自爆發之日起,其地緣政治和國際經濟意義就迅速蔓延到整個歐洲。戰事帶來的心理衝擊、難民潮造成的社會壓力、油氣供應風險引起的生產和生活成本攀升,加上公衆對於自身安全的擔憂與關切,令歐洲各國遭遇到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因而也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反俄共識。無論是在聯合國大會的譴責俄羅斯的決議投票上,還是在美國/北約、歐盟分別召集的緊急峰會上,絕大多數歐洲國家同仇敵愾,一致採取對俄製裁、對烏援助的立場。「時來天地皆同力」,歐洲認爲,俄烏之戰危及全局,是當前最大的政治。儘管中國不是直接涉事方,但由於中俄關系的特殊定位以及中國對俄烏衝突採取的立場,便在歐洲的「政治正確」視角里有些大逆不道。換言之,歐洲正處在對俄「狂怒時刻」。在歐俄關係「子彈橫飛」的背景下,歐洲方面不僅無心談什麼中歐合作,甚至看中國的眼光都不正常了。所以,中歐關係受到一定冷落和連累,這已是事實而不是假想了。
接下來的問題是,「中歐關係還有必要和可能變好嗎」?
答案一是總體肯定,具體則取決於雙方的智慧和努力。從大的方面來看,中歐仍在存在諸多的重大的共同利益,比如維護全球穩定和發展的多邊機制,應對重大公共衛生災難、氣候變化和促進綠色發展等緊迫挑戰,開拓雙方市場、投資和產業互補的新空間,加強數字經濟和智能技術有序、安全開發與應用及成果共享,促進非洲、拉美等第三世界國家的持續發展和安全等。實際上,上述重大利益已經規定了中歐關係的基本面與共生性,但歷史的複雜性往往使人們在做出具體判斷時發生錯覺。就當前的具體情況而言,歐洲方面,特別是歐盟和主要大國能不能在對華問題上少搞誅連,多做「加法」,不僅是對其戰略自主意志、能力的重大考驗,也直接關係到世界向多極化發展還是集團化對抗的重大抉擇。
答案二是要看中國和歐洲能不能堅持做到「求同存異,管控分歧」。世界上矛盾無時無處不在,事物之間差別、不適既是常態,也是統一運動的動力和本源。國際關係中的「統一」過程不能以強權、蠻力達到,即便達到也難以持久,這已經被無數歷史事實所證明。歐洲自身的一體化過程也表明,即便用經濟、社會、法律和政治的繁複程序統一各成員國的制度身份,但仍然無法徹底同化其文化特性和具體差異。自2019年以來,歐盟就將中國視爲「體系性對手」。在俄烏衝突的刺激和美國的煽動下,歐洲人固有的「自我中心」傾向可能加劇,更容易將中國歸於異端文化身份,給中歐政治分歧打上「專制與民主的對抗」標籤。如果歐洲人在對華關係意識形態化方向越走越遠,那麼管控中歐分歧的難度也無疑會越來越大。
答案三是要看影響中歐關係前景的幾大因素如何演變。首先,俄烏危機加劇了「歐洲主義」和「跨大西洋主義」兩條路線的鬥爭,目前後者明顯佔上風,但持續一段時間之後則未必如此。中國一貫支持歐洲團結自強,始終對歐合作持開放態度,可以耐心地等待歐方態度從「甚囂塵上」到「塵埃落定」的轉變。其次,俄烏衝突可能長期化,也將導致歐洲內部激進與理智兩種主張此消彼長、反覆博弈。這一跌宕起伏的過程將產生什麼樣的歐洲國際秩序觀、治理觀和合作觀,其對外適應度與務實性如何,都將決定歐洲作爲世界戰略一極的興衰。中國正在加快推進國內統一大市場建設和國內國際「雙循環」方略,持續加強對歐亞、亞太區域夥伴的吸引作用。客觀而言,中歐在金融、貨幣、產業鏈、新技術等領域開展合作的緊迫性更加凸顯,或可帶動歐方作出相應互動與調適;再者,中國對歐制約能力和效果有所改觀,這裡的「制約」專指在處理歐洲干涉中國內政核心和敏感問題上中方的意志力、精準度和有效性。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歐關係內涵獲得極大的豐富和擴展,存在廣泛的相互利益。利益有彌合分歧的作用,也會讓人患得患失。如今,中歐實力接近,但雙方關係並不平等,歐洲有些人總是要擺出「高人一等」的姿態教訓、干預甚至要挾和懲罰中國,轉變這一狀況不能靠鬥氣,但無疑取決於中方如何「有理、有利、有節」地開展鬥爭。(作者爲中國社科院歐洲研究所研究員)
(本文來源《海外看世界》,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