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老人離世之後,不願意讓後代買墓地?多半有以下“顧慮”

最近幾年以來,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越來越嚴峻。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我國60歲以上老人超過2.8億。

人老了,雖然墓地不便宜,但多數人可能都想在去世後有個墓地以入土爲安,也讓後輩有個心靈寄託,每年能去掃墓緬懷之地,雖然孫輩後通常不會再去掃墓,但去世後葉落歸根大地,依然還是多數人的念想。

有一位山東的網友在網絡上進行分享,說他家的老人在臨終前,告訴他別給自己買墓地,說是去世之後將骨灰撒了就行,家中的老人纏綿病榻已久,並且爲了給老人看病,也幾乎花光了家裡的所有積蓄。

然而這位網友知道在大城市購買一塊墓地花費不小,這筆錢他們家暫時也是掏不出的,家裡的老人可能也深知這一點,所以萬分叮囑自家的孩子不要買墓地。但是對於老一輩的人而言,都希望自己死後可以入土爲安,並且如果可以和自己的另一半埋葬在一起,那就是生同枕,死共眠,是中國人獨特的浪漫。

現在不僅僅是活人居住的房子,價格讓普通人難以承擔,就連那些用於埋葬逝者的墓地費用,也讓一些普通家庭難以承擔。

而出現這種局面也和我國的現實情況有關,當國內老齡化情況越來越嚴峻時,喪葬費用和墓地價格必然也會逐步增長,可對於很多普通家庭來說,原本買房就已經付出了半輩子的心血,自己手頭就不剩什麼錢了,死了之後甚至沒有錢去買那些高昂的墓地,這也讓一些百姓無奈的自嘲道:自己連死都死不起。

北京現在位於西五環的浮山墓地,一平米高達20萬,而北京普通的房價也只有5萬多,價格如此昂貴,不知道賣家是何居心。

俗話說死後入土爲安,但是入土安這四個字已經不是讓人感覺到舒心的話,而是讓人覺得可怕,花那麼多錢睡如此昂貴的目的,人死去之後真的能心安嗎?更甚者有子女想讓老人走的光彩一點,花大價錢買了墓地,這樣的做法老人能夠接受嗎?

並且還有租墓地的這個說法,也就相當於爲死去的人還“房貸”,可謂是滑稽至極。正是由於這樣的原因,城市裡面的人都不想購買墓地了。當然隨着時間的不斷髮展,現在農村地區的一些老年人也放棄了土葬這個想法。

按道理農村很多土地價格相對較低,子女爲了盡孝心,買上一塊墓地應該不成問題纔對。而且農村人的觀念相對傳統,爲什麼也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

現在人的意識越來越放得開,很多人已經不拘泥於土葬或者什麼有一塊“安身之地”了。尤其是這些年,很多沿海城市都在推廣“海葬”,人死了,向政府登個記,政府每年在清明前後會組織死者家屬實行海葬,家屬帶着親人的骨灰登船,駛向幽蘭的大海,在哀樂聲中,把親人的骨灰連同鮮花一把一把地拋向大海。這種海葬的形式,不僅在沿海城市得到推廣,很多內地居民也紛紛報名,到時候過來加入海葬的行列。

若要拿同時期的墓地單和新開的樓盤單價相比,我們就能發現前者比後者貴數倍之多。

而這樣的情況並非只發生在上海,北京郊區的市場最低價也在3萬元左右,其他一線城市也不遑多讓。

價格貴不說,使用年限也只有短短的50-70年,接下來還要續交,不然經營性公墓的商家還真有可能把“入土爲安”的人,給遷移出來。

還有骨灰盒的選擇,這裡面又是另一個大坑,當然越珍稀的木材做成的骨灰盒價格越高,標價過萬也不是什麼稀奇事。

也不知道是商家的宣傳手段,還是人們的攀比意識在增強,社會上開始流傳越貴越好,越貴越能證明逝者後代越孝順的說法,逼着人人爲天價葬禮買單。

其實入土爲安一直都是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安葬方式。但是生活在寸土寸金的都市,壯麗體面的墓地陵園都有專門的建設區域,不僅地理位置優越,墓地服務也十分周到,價格自然是非常昂貴的。

並且因爲很多人選擇墓地的時候還十分重視風水如何等因素,這也會牽扯到資金花費的多少。

比如,現在一二線城市的墓地的價格是極爲高昂的,基本上一個一平方米的墓地大概在20-35萬左右,而廣州同樣一平方米也得15-20萬左右。

即便是在三四線小城市,一個目的買下了也要個十萬八萬,爲此很多老百姓感嘆自己連“死都死不起”,實在是令人唏噓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