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山逍遙遊 山巒疊障 蒼松掩映古建築
恆山,古時候就被公認爲“塞北第一山”,相傳舜帝出巡時,見其山勢雄偉挺拔,因此封它爲“北嶽”。
恆山位於山西省和河北省北部,從東北向西南綿延五百里,山巒起伏重疊,昔人以“恆山如行”來概括它的氣勢。恆山東部連接太行山地,北瞰幽燕廣袤的高原,成爲三晉大地天然的屏障,內長城在山上蜿蜒伸展,依次排列着寧武關、雁門關、平型關、紫荊關、倒馬關等古代著名的軍事要塞,歷代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北宋楊家將曾經在這裡鎮守三關,於恆山修築堡壘,至今遺蹟猶存。
主峰天峰嶺海拔2017米,陡峭的北坡遍佈莽莽蒼蒼的松樹林,南坡則有衆多古代帝王祭祀北嶽時修建的廟宇道觀。古稱恆山有18處勝景,現在尚存懸空寺、朝殿、飛石窟、會仙府、九天宮等十多處。
恆山的西北側,是一道長達30多公里、高度超過千米以上,傾角達70度左右的斷層,所以從北面往南看恆山,它彷彿是從地面挺出來似的,那絕壁十分壯麗。
車子穿過金龍峽谷之後,便向東拐上盤山公路,過龍鳳亭,抵達停旨嶺。據說這裡便是秦始皇登臨恆山時,恆山道士下山迎接的地方。後來,歷代皇帝封禪或送祭文,這停旨嶺都成了接送點。
從這裡北望,可以遙遙看見高聳的恆山主峰南壁,在松柏掩映中,幢幢紅牆黃瓦的宮殿式建築依着山峰隱現。
恆山主峰天峰嶺南坡上,密佈着廟觀羣。
從停旨嶺開始,踏上古人開鑿的石板小徑,晨霧不斷飄來,令人有一種一步步踏入雲中的錯覺,難怪這段小徑被稱爲“十里步雲路”。
過了大字嶺,便看到“恆宗”兩個石刻大字,前行不到一里,路旁石壁上赫然寫着“虎風口”三個大字。前面路口豁缺,下面是一個深不見底的峽谷,山風呼號而來,那聲音勢如虎嘯,果然是“虎風口”的氣派!
更有趣的是前面的果老嶺,那一行行三寸深的小圓石坑,傳說八仙之一張果老在恆山煉丹修道,他的坐騎上山下山印下了這些印記,所以後人稱之爲“果老仙蹟”。上山的遊人們喜歡踩着這些石窩走,據說這樣可以“沾上一些仙氣”。
從這裡仰望,恆山主峰上的大小祠廟已經看得清清楚楚。沿着林蔭曲徑,回身攀石階抵達飛石峰絕壁腰際的一個天然大石窟前。只見約200平方米的洞內,好像是一個方形院落,三面環壁,一面臨崖,這個飛石窟,就是恆山十八景之首的“幽窟飛石”。
窟內建有北嶽寢宮,本來它是恆山的舊主廟,即北嶽正殿,也是恆山最早的古建築,後來讓位於新主廟,成了北嶽大帝夫人的寢宮。
關於這個飛石窟,歷史上流傳着一個“靈石東飛”的故事,傳說4,000多年前,舜帝北巡,來到恆山下,一塊巨石從飛石窟破嶽而飛,在舜帝面前墜落,於是舜帝就把這塊靈石命名爲“安王石”。過了五年,舜帝巡至今河北省曲陽縣,被大雪阻住去路,只能遙遙祭祀北嶽恆山,不料這塊靈石又飛到了曲陽。於是後人便在曲陽飛石上建了另一處北嶽廟。後來歷代的許多帝王也都前往曲陽的北嶽廟祭祀恆山。
恆山大殿建於明代 懸清康熙題寫御匾
從飛石窟往西北走,一路上有白雲堂、玄井亭、十王殿、馬神殿、紫薇閣,層層疊疊的,都是道教的廟觀,供奉道教的各路神仙。
山路逶迤曲折,經過紫芝峪,穿過高懸“人天北柱”匾額的崇靈門,一道陡斜的103級石階,一直通往恆宗殿。
恆宗殿是恆山主廟,俗稱朝殿或者恆山大殿,它位於恆山主峰的陽坡山腰處,是明代弘治十四年時奉孝宗皇帝的聖旨而修建,其規模十分宏偉。
走入大殿,迎面是高大威嚴的北嶽大帝金身像。神座的上方懸掛着清朝康熙皇帝的御匾,上書“化垂悠久”四個大字。
從大殿往東北方向走,經過白龍王堂,大概要費兩個小時的時間,便登臨恆山極頂。
相傳會仙府大殿的神籤很靈驗,所以到這裡求籤占卜兇吉成了遊人的一大節目。
恆山極頂天峰嶺上立了一塊石碑,刻着“北嶽恆山頂,海拔2017米”的字樣。從極頂的西面下去,經過南天門,有一座高高的懸崖叫“會仙崖”,崖的半腰有一座“會仙府”,廟裡塑了27尊神仙像:正中是福、祿、壽三星,兩旁是道家所說的上、中、下八個仙洞裡的24位神仙,其中當然包括人們熟悉的“八仙”。
仙殿外有玉皇閣和御碑亭。殿前東西兩側的崖壁上,刻滿了宋、遼、金、元、明、清諸代名人讚頌恆山的摩崖題刻,其中以明代人題刻的“天地大觀”和“壁立萬仞”的筆勢最爲雄渾,每個字的高度都超過一丈。
從會仙府往西,便是恆山名景琴棋臺了,這塊約兩、三平方米的狹窄之地,嵌在峭壁間,岩石上鑿了一個棋盤。此地傳說是仙人會聚撫琴對弈之處。
供奉九天聖母的九天宮,就在離琴棋臺不遠處,由於它是人們求嗣問子的地方,所以香火十分旺盛。
從恆山上下來,回到金龍峽谷,一定不能錯過在峽谷中的懸空寺。
懸空寺建在一面陡峭的絕壁半腰,有40多間樓閣,樓梯棧道迂迴曲折,像一座迷宮,如果沒有導遊指引,就會不辨東西,錯失許多佳景。
這座奇妙的古建築,建於北魏初年,距今大約有1400多年曆史。雖然這期間經歷了無數風雨,甚至強烈的地震,但它的基本框架卻一直完好地“懸掛”在崖間,成爲人間的一個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