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歲紫禁城的魅力與活力

每當夕陽西下,北京景山公園萬春亭總是擠滿攝影愛好者。從這裡鳥瞰,故宮紅垣溢彩黃瓦流光,大氣磅礴盡展眼前。如今,故宮是名副其實的文化地標,無論是春天花開、冬天雪落,還是新上了專題展或文創品,都有很多人專程去“打卡”。歷史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繫民族精神,故宮正是這樣一個重要窗口。

作爲明清兩朝的皇宮紫禁城中國古代傳統宮殿建築集大成者,其形制延續了從西周開始的“擇中而立”“九經九緯”的宮城模式,同時又融入了明清兩朝建築師的匠心獨運。一條中軸線在衆多殿宇中貫通而過,與北京城的中軸完美重合外朝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中心文華武英殿兩翼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爲中心,東西六宮爲兩翼,佈局嚴謹有序;宮城周圍環繞長3400米的宮牆,四個角樓八面玲瓏,精巧美觀。學者單士元在《故宮史話》一書中有一段精闢的論述,稱故宮是“民族建築藝術集大成,其工程之艱鉅、規模之宏偉、工藝之精巧、創造性之豐富爲世界所罕見。它不僅是東方的瑰寶,也是世界上的奇蹟”。

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暨故宮博物院成立95週年,這是全國文化遺產博物館領域的一件盛事。1925年10月10日這一天,神武門門洞上懸掛上一塊匾額:故宮博物院。新中國成立後,故宮制定了古建築修繕的第一個五年治理與搶險規劃,讓“灰頭土臉”的紫禁城明亮了起來。1961年故宮成爲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故宮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顯示出它在中國文化遺產中的重要地位。故宮博物院發展到今天,現有藏品總量已達180餘萬件(套),院藏文物體系完備、涵蓋古今、品質精良、品類豐富,承載着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印記,成爲中華民族記取傳統、傳承文脈、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資源。

穿越歷史的煙塵,經歷歲月的洗禮,紫禁城不僅外觀依然巍峨雄偉,文化影響力也有了更大提升。進入新時代,故宮博物院在文物保護、學術研究公共事業等方面取得卓著成績。“石渠寶特展”引發“故宮跑”,端門成爲“數字博物館”,文創產品成爲“網紅”……這些無不說明,故宮正變得愈發有魅力、有活力。從危舊故宮轉爲平安故宮、數字故宮、學術故宮、活力故宮,壯美的紫禁城已經隨着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的歷史進程煥發新生。這一變化,是新時代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一個生動寫照,這背後,是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是各部門各單位長期以來的大力支持,是大批專家學者的智力支撐,是一代又一代故宮工作人員的典守珍護。

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保護好紫禁城、建設好故宮博物院,是事關堅定文化自信、保護傳承文明的重要使命、重大任務。加強文物保護,提高研究能力,推進合理利用,故宮必將散發更大的光芒,爲新時代文化建設作出更多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