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全民共享的"中國國家公園"探索者

“我們的工作啊,就是吃飽了撐的,每天吃得飽飽的,然後在這美麗的溪流中撐竹筏,百年修得同船渡,咱們過的可是神仙日子。”

坐着竹筏暢遊九曲溪,聽着竹排工的個人脫口秀,這是每位到訪武夷國家公園的最愛。溪流沿線,人文美景盡收眼底。

如今,當地人自我介紹,“我是國家公園人”成爲高頻詞彙,這裡隨處可見的宣傳語也在告訴遠道而來的人們,武夷山正在以全新的姿態迎接四方友人。

武夷山國家公園九曲溪(資料圖),攝影/陳美中

武夷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生態文明新探索

2016年6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批覆《武夷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試點實施方案》,武夷山正式以中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的身份,率先開啓了中國生態文明的改革之路。

試點區面積1001.41平方公里,位於福建省北部,區域涉及福建省武夷山市建陽區、光澤縣和邵武市4個縣(市、區)。整合了福建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武夷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九曲溪光倒刺䰾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4種保護地類型。

國家公園,這個詞在全世界並不陌生。在中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經過多年的探索後,首批國家公園有望在2020年底前後正式亮相。

放眼全國,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文化自然遺產、地質公園、森林公園等縱橫交錯林立的情況並不少見。爲了解決“多龍治水”的現狀,我國目前正在推進以國家公園爲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進一步研究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自然公園等自然保護地的功能定位。

《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規定,國家公園的首要功能是重要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完整性保護,同時兼具科研、教育、遊憩等綜合功能。

武夷山國家公園建成後,武夷山將從一張旅遊名片變成全民共享的國家公園生態名片。

人文與自然聯手打造的神奇寶藏

武夷山,一處位於福建與江西邊界的寶藏之地。

“理學大師朱熹在武夷山生活了近40年,朱子理學文化誕生於這裡。歷史上,武夷山書院林立,摩崖石刻遍佈,世界文化遺產地承載了厚重的歷史文化。”福建省金牌講解員羅愛文,1992年開始便在風景區從事講解員工作,談到武夷山的人文自然,他心中滿是自豪。

作爲全國唯一一個建立在世界文化和自然雙遺產地的試點區,武夷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獨一無二的禪茶和朱理文化奠定了武夷山在世界文明史中的傲嬌地位。

武夷精舍-朱熹所建 攝影/王濤

這一切源於武夷山神奇的自然環境,得益於曲折多彎的細流和丹霞地貌,從古至今,“武夷山水甲天下,千峰萬壑皆如畫”之類的美譽從未間斷,山水交融的九曲溪、霸氣十足的大王峰、亭亭玉立的玉女峰等爲代表,構成了世人眼中驚豔的武夷山風景一絕。

俯瞰武夷山國家公園(資料圖) 攝影/劉達友

事實上,武夷山的生態和文化的價值遠遠不止於此。

廣義的武夷山地區是坐落於江西省和福建省交界的龐大山脈,保存着世界同緯度帶最完整、最典型、面積最大的中亞熱帶原生性森林生態系統。試點區物種豐富度居世界大陸區系前列,被譽爲“蛇的王國”“鳥的天堂”“昆蟲世界”“世界生物模式標本產地”“研究亞洲兩棲爬行動物的鑰匙”。

這些擁有極高生態價值的區域是一片野性的寶藏王國。

野性武夷山 驚喜不斷的世界生物多樣性寶庫

2019年2月,試點區內的掛墩地區,生物學家發現廣義角蟾屬一新種——雨神角蟾,武夷山地區的生物多樣性再次引起世人的關注。

掛墩,當今世界生物學家的朝聖地之一。這裡以發現兩棲類、爬行類和昆蟲類動物新種而聞名於世,被譽爲“研究亞洲兩棲和爬行動物的鑰匙”。一百多年來,中外生物學家先後在武夷山國家公園採集的模式標本達1000多種。

武夷山地區生態科考活動現場(資料圖) 供圖/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

在武夷山國家公園執法支隊星村大隊桐木中隊中隊長徐自坤眼中,新物種發現的場面並不少見,作爲林業工程師和植物分類專家,他常年工作在武夷山國家公園腹地內。

在武夷山國家公園桐木關檢查站處,我們見到了身穿武夷山國家公園執法隊服的徐自坤,在他的帶領下,開啓了黃崗山自然探索之旅。

現場採訪

黃崗山是武夷山脈的最高峰,海拔2160.8米,素有“華南屋脊”之稱。在武夷山國家公園內,海拔1800米以上的山峰有34座,隨着海拔的提升,這裡的植被有明顯的垂直分佈現象,“一山多景”的奇特景象頗爲常見。

沿途植被,攝影/王濤

在海拔1700多米處,這裡是遮天蔽日的南方鐵杉林綠色世界。據徐自坤介紹,南方鐵杉是第三紀遺留下來的古老樹種,這片天然南方鐵杉林面積達幾千畝,在中國極爲罕見。

夏季的南方鐵杉林內(資料圖),攝影/徐自坤

沿途一路向上,僅僅幾百米的海拔落差,足以明顯的分辨出南方鐵杉林、中山曲林、黃山松林和中山草甸等各種植被類型。

中山草甸,中山矮曲林,針葉林等明顯分佈的垂直帶(夏季資料圖),攝影/徐自坤

行至黃崗山山頂,一片黃色的芒草羣落,林星散佈着黃木鬆等植物,此時的溫度已經驟降到個位數,並時常伴隨着大風,空曠的視野,讓人驚歎於這自然的奇蹟。

黃崗山山頂一角 攝影/王濤

得益於複雜的地質地貌和氣候條件,武夷山成爲許多古老、孑遺類羣及珍稀瀕危保護動植物的“避難所”,具有極高的物種保護價值及棲息地保護價值。

“快看,黃腹角雉從旁邊跑過去了。”

“今兒的運氣真不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已經見到兩次黃腹角雉!”

黃腹角雉(資料圖),攝影/萬勇

除了千姿百態的古樹奇景外,這片樂園中的野生動物同樣令我們驚歎。

據武夷山國家公園宣教館講解員詹建瑩介紹,這裡是“鳥的天堂”,佔全國總數近四分之一,其中,黃腹角雉、白鷳便是其中的知名代表,這裡也是“蛇的王國”和“昆蟲的世界”,蛇種類達58種,佔到全國總數的27.75%。昆蟲種數多達6849種,約佔全國昆蟲種數的五分之一。

白鷳(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攝影/黃海

千萬年來的神奇演變,形成如今欣欣向榮的神奇景象。“人與自然的和諧一定要在我們這一代傳承下去”,詹建瑩不止一次感慨到,“對於保護好這片全球生物多樣性的關鍵地區,試點區的工作可謂意義重大且艱鉅。”

詹建瑩,當地原住民,如今已成爲試點區一名科普教育工作人員,致力於讓自然教育走進每個人的生活。廣泛開展自然教育已經成爲試點區“國家公園人”一直在踐行的理念

武夷山的守護者:這裡的一草一木都瞭如指掌

驅車前往武夷山國家的核心地帶,沿途經歷了若干哨卡,工作人員對車輛、人員進行嚴格的檢查。守衛這裡的便是試點區的強力“臂手”——武夷山國家公園執法支隊。

試點區率先組建了由省政府垂直管理的國家公園管理機構-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局,並實行“管理局——管理站”兩級管理體系,下屬6個管理站分別由所在地鄉鎮長兼任。武夷山國家公園執法支隊爲管理局的直屬單位,主要承擔區域內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和生態環境的保護管理、行政執法工作。

據武夷山國家公園執法支隊副支隊長兼星村執法大隊常務副大隊長呂兆平介紹,星村大隊隸屬於武夷山國家公園執法支隊,管轄着試點區總面積的40%,8個行政村,2200餘人。

自2017年組建以來,星村大隊在管轄區內大力推廣國家公園文化、營造了濃厚的生態環境保護氛圍,大大增強了當地社區居民對於國家公園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我是國家公園人”成爲當地一句響噹噹的流行語。

呂兆平表示,多年的科普教育,當地人已經形成了良好的生態保護意識

整治違規種植茶山 供圖/武夷山國家公園執法支隊

入園管控是執法支隊管護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檢查及勸返非法進區的“驢友”,防止林業有害生物進入公園區域的工作成爲日常。

“黃崗山作爲東南第一峰,名氣大,吸引了不少慕名而來的驢友,這確實給我們的工作帶來較大的負擔,大部分時候我們會採取寫保證書、勸返等方式。”

執法支隊在多年的巡山經歷中,驢友的問題屢禁不止。“如果一旦被發現有破壞珍稀動植物等行爲,就變成刑事案件,需要公安部門介入。”

勸返非法進區“驢友” 供圖/武夷山國家公園執法支隊

試點工作以來,試點區率先頒佈施行《武夷山國家公園條例(試行)》,爲依法推進國家公園保護、建設和管理,提供了法制保障。實行相對集中行政處罰和聯動執法,從根本上解決了主體缺失、政出多門、職能交叉、職責分割的弊端。

呂兆平表示:“行政執法規定和制度愈完善,我們的工作便愈能順利地進行。”

武夷山脈橫亙在江西和福建兩省,一直以來,這裡存在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分別爲江西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福建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目前,僅福建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被劃分到試點區內,如何實現閩贛攜手,共護武夷山脈成爲一項重要的命題。

爲此,江西和福建兩省聯合成立委員會,由兩省林業局局長共同擔任主任,加強各領域合作,並積極探索跨行政區管理,研究完成跨省創建武夷山國家公園可行性研究報告。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國家公園“茶農”新生態

茶,是武夷山地區的頂級招牌,也是當地衆多居民世代的立命之本。

“在保護生態的同時實現當地百姓的增收成爲管轄工作的一項大事”,南平市建陽區黃坑鎮鎮長,武夷山國家公園黃坑管理站(執法大隊)站長(大隊長)林瑞妃表示。

試點工作中,管理局出臺生態茶園建設管理意見,實施化肥和農藥減量、生態和有機農產品增量的“雙減雙增”工程,每年持續減少化肥農藥用量10%以上,鼓勵和引導茶企、茶農按標準建設生態茶園。累計建成生態茶園示範基地1860畝。

對此,福建省武夷山市永生茶葉有限公司負責人方舟深有體會,2016年海外留學歸來的他,總是戲稱自己和武夷山一同迎來新生,趕上了“國家公園”的生態紅利。“好生態才能孕育出好的茶葉,這是立足的根本,千萬不能因爲一時的私利而毀了生態。”

茶園參觀現場

漫步在大坪洲生態茶園中,方舟分享着他的生態茶園理念,“生態茶園是一個系統的工程,我們會在茶園中穿插種植紫雲英、大豆、油菜花等綠肥作物,並且有天敵友好型色板、捕蟲燈等防控新科技成果,人工除草,儘可能減少化學農藥使用,同時配套種植些珍貴樹種。”

茶園中的方舟在檢查天敵友好型色板 攝影/王濤

不僅侷限於茶葉產品的生產,這裡的生態園區將打造探索集茶園遊覽、生態活動、茶周邊文創等於一體的茶旅融合新業態。方舟自信滿滿地說道,爲什麼不把這裡打造成一個網紅打卡地呢?茶文化應該以更年輕化的方式走入到青年人的生活中。

茶園的規模面臨嚴格的管控,茶農可以通過提高質量和延長茶產業鏈而獲得新生,但對位於武夷山核心地區桐木關的居民來說,他們面臨的困境更爲棘手。爲了防止松材線蟲病對於當地林業的危害,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局規定,2020年起全面禁止鬆材及相關製品進入國家公園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

鬆材製品查收現場 供圖/武夷山國家公園執法支隊

一紙禁令可難壞了當地茶農。這裡是世界紅茶界鼻祖正山小種的原產地,鬆材明火的烘焙中,正山小種才形成了獨特的松香味,這項非遺工藝傳承了近400多年,如今卻面臨着傳統口味失去的困境。

對於此,當地人表示,生態保護是一切生產和生活的根本,有危機就合力解決,如果沒有綠色生態環境,正山小種纔是瀕臨絕路。

目前,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局正在與科研機構、地方政府、企業等合力,尋找解決方案。

地理標誌申報和綠色認證是試點區的另一項助力“茶農”的利器,建立“農戶種植+當地龍頭企業製茶”的經營模式,實現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經營,形成“武夷山國家公園”品牌效應。

武夷山的茶香,迎來“國家公園時代”的新滋味。

武夷山:全民共享的國家公園生態大IP

2020年6月29日,“武夷山國家公園”高鐵冠名列車在福建福州站駛出,全國首個國家公園冠名專列正式上線,開啓赴滬旅程。冠名列車通過聲音、圖案、文字等方式,全方位展現了“碧水丹山,生物之窗”的迷人魅力。

高鐵首發現場,供圖/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局

圍繞着“武夷山國家公園”生態大IP,經過4年的探索,武夷山成功走出了一條人與自然共贏和諧發展的道路。“保護第一、全民共享、世代傳承”的國家公園理念深入人心。

試點區內涉及4個縣(市、區)、9個鄉(鎮、街道)、29個行政村、4.58萬人,其中區內居住3352人。按照規劃,試點區將積極打造生態旅遊業,支持開發生態觀光遊和茶文化體驗遊,引導村民發展森林人家、民宿等。

試點區將努力打造成爲公衆生態旅遊體驗聖地。據官方評估,國家公園旅遊和武夷巖茶兩個品牌總價值超過3300億元,成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

坐落於試點區入口處的南源嶺村便是“兩山”理論受益者。據南源嶺村村委書記胡德清介紹,“2012年,南源嶺村僅有1家旅舍,2019年,我們已經擁有近160家民宿。依託於武夷山優質的生態條件,政府引導村民積極發展綠色生態採摘園,農業收入達到400萬元,如今,村莊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4萬元,這些成就皆來自於當地人良好的生態保護意識和實踐。”

南源嶺村統一規劃的民宿,攝影/王濤

試點區旅遊收入補償是南源嶺村另一項集體收入來源。

按照規定,這裡的林地受到嚴格保護,禁止砍伐。爲了平衡林農權益和生態保護,試點區創新森林景觀補償,對武夷山主景區內7.76萬畝集體山林實行“兩權分離”管理(山林所有權歸村民,使用管理權歸國家公園管理機構),對林權所有者實行補償,補償額度隨遊憩收入增長聯動遞增。

同時,試點區通過簽訂管護協議、商品林贖買、地役權管理等方式,在保障林農利益的前提下,實現了超過90%的集體土地統一管理。爲在南方集體林區建立國家公園探索出一套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

試點區內山林和村莊(資料圖) 攝影/黃海

通過打造生態茶產業、生態旅遊業、富民竹業,探索綠水青山變爲金山銀山的有效途徑,促進生態保護與社區經濟協調發展,試點區形成了“用10%面積的發展,換取90%面積的保護”的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