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北疆文化” 加快建設文化強區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的根基,必須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好。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爲我們“增強文化自覺,勇擔文化使命,加快建設文化強區,努力書寫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內蒙古篇”指明瞭前進方向。打造“北疆文化”品牌,是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加強內蒙古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要路徑。

“北疆文化”具有突出的地域性。在清朝及清朝以前,中國北疆大體上東至大興安嶺,西至阿爾泰山,南至河北、山西北部和河套南部,北至外興安嶺以西,循漠北向西延伸至阿爾泰山一帶。在中國北疆地區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地域隨着王朝的更迭而變化。在夏朝時期,統治重心在汾水下游和伊水、洛水流域,北方外圍地帶在河北涿鹿;西周時期則擴展到了河北盧龍至遼寧朝陽;東周時期隨着七雄並立和部分狄族的歸附,北疆外圍已到內蒙古。秦漢時期北疆由外圍地帶變爲統一政權管轄下的北方極邊地區,隨着對匈奴戰爭的勝利,北疆由陰山至遼東,發展到貝加爾湖、阿爾泰山等地區。在魏晉南北朝的亂世中北疆區域多有變動,隋唐時期再一次出現大一統局面,全盛時期的北疆也擴展到了貝加爾湖以北。五代十國後,北疆有所收縮,遼、金將北疆維持在貝加爾湖以南地區,元通過統一戰爭滅掉西夏和金,疆域比漢唐更爲遼闊,北達西伯利亞大部,並通過行省制度對北疆地區實行管轄。明代北疆由蒙古統治,疆域包含大漠南北。清代前期平定準格爾內亂並在北疆地區設立將軍、都統等軍政機構,大漠南北均納入了北疆範圍內,清後期由於列強侵略,北疆地區遭到鯨吞。在歷史上,北疆便是一個政權交替較爲頻繁、經濟貿易繁盛、文化多元匯聚的多民族聚居區域。當代的北疆地區與歷史上的北疆具有繼承性及延續性,二者雖不能完全等同,但歷史上北疆的升沉起伏對當下的北疆發展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北疆文化”具有突出的民族性。北疆地區在歷史上就是多民族聚居區,匈奴、東胡、鮮卑、烏桓、柔然、敕勒、回鶻、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衆多的古代北方民族與漢族雜居此處。在中華民族5000多年源遠流長的文明歷史中,“北疆文化”的空間是由定居的農耕文化和流動的遊牧文化共同組成的,這是中華民族共有的家園。從空間維度看,北疆地區處在統一的區域空間,即有着獨特的民俗習慣、宗教信仰和文化傳統的“北疆文化”空間。在歷史演進中,北疆地區各民族在分佈上交錯雜居、文化上兼收幷蓄、經濟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親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多元一體格局。

“北疆文化”具有突出的多元性。內蒙古的文化源遠流長、特色濃郁,各族人民在北疆大地上演繹了波瀾壯闊、雄渾豪放的歷史篇章,形成了多元文化並存的生動局面。各民族在文化交融中不斷創造出新的藝術樣式,非物質文化遺產“胡仁烏力格爾”就是其中的典型。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就要充分挖掘和生動展現內蒙古大地上的厚重歷史文化和豐富人文資源,融紅色文化和草原文化、農耕文化、黃河文化、長城文化等於一體,打造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守望相助、共同弘揚蒙古馬精神和“三北精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爲基本內容的“北疆文化”品牌。

“北疆文化”具有突出的開放性。多民族的大一統,各民族多元一體,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一筆重要財富,也是我們國家的一個重要優勢。就北疆地區而言,無論中原王朝統一或者分裂,“北疆文化”都在吸收中華文化的精髓並向前發展。因此,“北疆文化”葆有着文化認同基礎上的文化自信,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北疆文化”的內核。擔當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更需要我們着力打造好“北疆文化”這一具有內蒙古特質的地域性文化品牌,全面樹立和展示內蒙古的良好形象。通過編寫《北疆文庫》等全面地、歷史地、系統地反映和論述北疆歷史政治、經濟發展、社會文化、自然資源、人物業績等方面的大型綜合性叢書,傳承發展好根植在北疆大地上的優秀文化,凝聚起闖新路、進中游的強大精神力量。

來源:內蒙古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