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洋蔥式穿法只要三層!破解抗寒穿搭5迷思

圖/shutterstock 文/謝佳君

坊間有句打趣的話這麼說:「有種冷,叫做媽媽(阿嬤)覺得你冷。」冷空氣一波接一波來襲,對抗寒冬,保暖工作不能少,但可不是衣服一件一件往身上添加就好,如果沒有注意身體狀況,適時增添或減少衣物,可能適得其反;尤其長輩常常護兒心切,幼兒保暖過頭,可能「悶」出問題來。到底保暖工作還有什麼應該注意的地方呢?(幼兒的體溫調節、散熱能力還沒有發育成熟,要避免保暖過頭,導致悶熱不適。)

曾有一位小女童身穿厚毛衣,卻因爲在比較高溫的室內玩耍,體溫上升,出現想吐、盜汗等不適症狀,嚇壞家長,還出動消防員給予氧氣治療。究竟該怎麼搭配羽絨衣、毛衣、發熱衣、圍巾....等等保暖衣物呢?有幾個觀念先釐清楚:

A:那可不一定。書田診所家庭醫學科主任醫師康宏銘指出,過度保暖或突然進到悶熱的室內,如果通風又不良,無法散熱,可能因爲太過悶熱而出現暫時性的不適反應,主要是神經反射或自律神經的症狀,例如噁心、頭暈、身體微燙。但通常不至於引發熱衰竭或中暑。

尤其幼童老人家的生理儲備功能下降、適應能力較差,幼童的體溫調節、散熱能力還沒有發育成熟,老人家則可能體溫調節、適應能力退化,更容易受影響。

不過,這種不適症狀通常只是暫時性的,只要稍微把衣物放寬鬆一點、多喝水、休息一下,通常1~2小時內就能恢復。

另外還要注意的是,有些人的皮脂腺分泌較少,皮膚較乾燥,如果冬天衣服穿得太過悶熱,容易幹癢、搔抓,引起乾燥性皮膚炎。康宏銘建議,假使穿着較保暖、貼身的衣物,可以多塗抹潤膚乳液,注重保溼,避免紅癢搔抓。

A:如果遇到表達能力不好的小孩長者,康宏銘建議,可以觀察小孩或長輩的精神狀態胃口,例如臉是否脹紅、臉色不安、精神是否比較躁動、或食慾不佳等,可能就是衣服包得太緊、太過保暖。

至於有些人爲了避免小孩或老人的四肢末端容易冰冷,判斷不準確,會藉由觸摸中心體溫來感知是否穿的衣物夠保暖。不過康宏銘說,直接觸摸還是不太準確,因爲每個人的溫感不太一樣。

(羽絨衣外層如果穿搭不透氣的表布材質,使空氣不流通,無法透氣、散熱,就容易造成悶熱。圖片來源:pixabay)

A:許多人都聽過「洋蔥穿法」,也就是以多層穿搭,可適時增添或減少衣物。

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原料及纖維部副主任安大中表示,以臺灣氣候來說,基本的洋蔥式穿法有3層:內層要吸溼排汗、輕量保暖,例如排汗衣、發熱衣;中間層主要達到保暖作用,例如毛衣、刷毛衣或薄羽絨衣;外層則要能透溼防水,例如防風夾克、厚羽絨衣等。

不過,有一說法認爲,如果羽絨衣裡面再穿上太多層衣服,反而無法讓體溫傳導羽毛中,降低隔絕外界冷空氣效果

對此,安大中認爲,羽絨衣的表布是薄而柔滑的尼龍,直接接觸肌膚太過冰涼,不是設計用來直接穿在最內層,勢必要再內搭其他親膚性較佳的衣服,而且只要內層衣物能透氣、吸溼排汗,就能傳導溫度,並透過羽絨衣的空氣層,保持溫度。

現在有些服裝也會設計有全開襟或半開襟,類似拉鍊能讓衣服半開或全開,加上口袋的設計,都能讓停留在衣服內的熱空氣散發出去,避免太過悶熱。

(發熱衣不妨挑選稍微寬鬆一點,讓身體和衣服之間留有空氣,有助保暖效果。圖片來源:康健雜誌)

A:安大中表示,發熱衣的原理是它的特殊材料在接觸人體的汗水後,吸溼就能產生熱,如果外頭還有一層羽絨衣或毛衣,就能透過空氣隔絕,把熱包覆起來。所以雖然現在的發熱衣大多設計比較輕薄、合身,不妨挑選稍微寬鬆一點,讓身體和衣服之間留有空氣,有助保暖效果,也能活動自如,提升舒適感

同時,發熱衣儘量扎進褲頭裙頭,可以避免身體的熱量隨空氣散溢到衣服外,冷空氣也不會灌進衣服裡。但也不能挑選太過寬鬆的發熱衣,否則空氣隔絕層的效果也會減少許多。

A:坊間還有一個說法是,室內溫度高,加上睡覺蓋棉被,穿上發熱衣睡覺可能會大量流汗、熱過頭。不過安大中說,目前發熱衣大多就是設計成內衣的形式,適合在室內或就寢時只穿一件發熱衣;除非是睡覺容易盜汗體質的人,纔不建議穿着發熱衣睡覺。

延伸閱讀:

冬令進補 中醫師大推2種食物

抗寒!四個醫師的「暖頸」秘訣

保暖必備 6大「抗寒」營養素

簡單快速學會6招圍巾打法

點燃「體內小火爐」、改善手腳冰冷 3招驅寒保元氣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