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辛吉已死 也到拋棄他路線的時刻
前美國國務卿季辛吉。(路透)
今年5月剛屆百歲的季辛吉,29日在康州家中過世;他曾任尼克森與福特總統任內的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與國務卿,季辛吉的影響力堪稱空前絕後。直到去世前,他仍然活躍在世界政治舞臺,華盛頓郵報社論稱「半世紀後,季辛吉功過仍難蓋棺論定」。
做爲一個新移民,季辛吉不僅完成美國夢,畢其一生還試圖要完成世界和平夢。他1923年生在德國巴伐利亞省的猶太家庭,15歲爲逃離納粹迫害,與家人移民美國,二戰參軍。退伍後進入哈佛大學,從本科一路唸到政治學博士,在哈佛任教十多年;他1957年的第一本書「核子武器與外交政策」反映了當時冷戰伊始的國際焦慮與應對之道,不但成爲暢銷書,也讓他在華府站穩腳跟,推上共和黨仕途。
自1969年到1975年,一口濃厚德國鄉音的季辛吉擔任政府要職,更成爲第一位猶太裔的國務卿。他的「超級外交家」美譽,讓他在美國、全球與以色列猶太社羣,享有光環,有如政界的愛因斯坦。
然而猶太社羣指責他完全無視猶太人福祉,原本國務院職工在猶太新年和贖罪日可自行選擇放假,但季辛吉上任國務卿後廢除此一例規,同時發言故意不提紀念日與屠殺字眼。季辛吉從未解釋過疏離自己族裔的原因。「季辛吉傳」作者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在書上記載季辛吉在華府一次內部會議抱怨說「如果不是因爲我出生的意外(猶太裔),我就會成爲反猶太主義者。」季辛吉還罵到美國猶太人和以色列人「和越南人一樣令人討厭」。
歷史學者佛格森在華爾街日報撰文,描述創造發揮美國強大國力的「季辛吉世紀」(Henry Kissinger's Century),「季辛吉的真正貢獻是作爲戰略家和談判者」。季辛吉把大戰略與不知疲倦的「穿梭外交」,以及解讀外國對手的能力結合起來。這是結合學者與政治人物的少見組合,在70年代的許多劃時代的全球事件都有季辛吉的介入。
紐約時報則指出,季辛吉最大的敗筆是他對小國人民的民主奮鬥漠不關心。季辛吉與北越代表黎德壽因達成美國在越南停火的協議,共同獲得1973年諾貝爾和平獎,黎德壽拒絕領獎,認爲「協議無法執行」;兩年不到,北越併吞南越,死傷數萬美國大兵的越戰以悲劇告一段落,越南至今仍被共產黨統治。在這期間,季辛吉主導對柬埔寨進行地毯式轟炸,死傷無數,至今高棉人民傷痛未褪;批評者對季辛吉冠以「戰犯」之名,欲捕之而後審。
季辛吉獲得共和黨政府的重用,但民主黨對尼克森與季辛吉恨之入骨。桑德斯參議員在2016民主黨總統初選辯論上大罵季辛吉,同臺對手喜萊莉啞口無語;前總統歐巴馬在2016年受訪時說,他在總統任內還在幫助東南亞國家「拆除仍在炸斷幼孩雙腿的炸彈」,「(季辛吉)這種戰略怎麼能促進美國的國家利益?」。
季辛吉畢生醉心於如何在權力不斷變動的大國之間取得平衡,維持和平,就像拿破崙戰爭後,奧地利首相梅特涅在維也納會議中重建歐洲秩序與權力平衡,但小國權利與利益卻被忽略,他的精英式外交,巴結強權、蔑視弱小的現實主義。有人批評這與季辛吉缺乏安全感與要求受人重視的心理有關。
季辛吉卸任後成爲中共政權的美國掮客,反對美國對北京的強硬政策,2016年後美中關係出現結構性的轉折,季辛吉成爲北京手上「中國老朋友」王牌,今年7月,季辛吉百歲生日後,最後一次訪問中國,更受到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高規格接待。
對中國人來說,季辛吉的功業蓋棺論定,但季辛吉去世之時的世局混沌,正是方興未艾,季辛吉在舊金山拜習會後去世,就中美關係而言,也有相當的象徵意義。季辛吉敲開中國大門後建立的美中關係框架,延續了半個世紀,當時中共治理下的中國,對美國有獨特的抗俄需要,美國更主動讓步,放棄與忽視價值觀上歧異,柯林頓在「六四」之後拉攏中共入世,造就中共政權延續,完全不理會中國的制度問題。
在季辛吉去世前,美國已重新檢討中共的現實意義,改變已經開始,藉着季辛吉的大戰略之賜,中共崛起,成爲美國唯一真正的經濟、技術和軍事競爭對手。隨着季辛吉去世,美國已到拋棄季辛吉路線的時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