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銀行上海市分行:創新科技金融服務模式,助力上海國際科創中心騰飛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李覽青 上海報道

科技金融位居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五篇大文章”之首,是商業銀行最先要應對的必答題。而作爲國際金融中心與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上海市也承擔着深化基礎研究、聚焦前沿交叉領域研究、實現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的職責。

作爲國有大行,建設銀行上海市分行是推進上海國際科創中心功能升級的主力軍之一,爲科技企業注入金融力量。自2023年以來,建行上海市分行加碼科技產業金融服務,科技信貸規模高增,小微科技企業信貸加速,科技企業服務範圍顯著提升。2023年市分行提出“科創突圍,製造當家”,2024年進一步提出科技產業金融“零距離”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口號,從“科創突圍”到“零距離服務”,是建行上海市分行對自身科技金融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更是從追趕領先同業到發揮標杆引領作用的努力新方向。

從2023年數據來看,上海建行科技信貸規模增速、增量均位居四大行上海分行之首。截至2023年末,監管口徑科技信貸餘額1076.61億元,較年初新增692.24億元,增幅180.1%。截至2024年上半年,監管局口徑科技型企業貸款餘額1397.48億元,較年初增加320.87億元,增幅29.8%。

與此同時,建行上海市分行堅持“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截至2023年末,監管口徑普惠科創貸款餘額119.88億元,較年初新增91.26億元,增幅318.87%。截至2024年上半年,監管口徑普惠科創貸款餘額162.16億元,較年初新增42.28億元,增幅35.27%。

亮眼的成績背後,是建行上海市分行以科技服務科技,打造“第二增長曲線”;以創新服務創新,提供“從0到10”的金融服務方案,服務於技術不同生命週期階段;以生態服務生態,集合商行、投行、基金、信託、保險、租賃等多種金融功能,營造綜合金融服務生態圈,打通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最後一公里”,爲上海科創生態貢獻建行智慧與建行力量。

科技服務科技,築牢“第二增長曲線”

“做好科技金融,最重要的是解決認識問題。”建設銀行上海市分行行長劉軍曾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採訪時坦言,相比於傳統授信模式,科技企業投資大、風險高、輕資產、回報週期長,“這是銀行過去不願意做的事情。”

一方面,銀行傳統業務的邏輯大多是基於土地、投資和勞動力紅利去延伸的,特徵是有抵押、短期見效、風險可控。另一方面,傳統觀念認爲科技金融是投行該乾的事情,與傳統銀行無關。

“過去的銀行客戶經理不會做科技金融業務,其實目前的客戶經理也難以判斷某家公司是否研發出最先進的技術,會否被其他公司覆蓋。”劉軍指出,科技金融的挑戰本質上是本領恐慌。

建行上海市分行的解法是,藉助科技實現業務增長的“第二發展曲線”,以金融科技服務產業科技。“不看磚頭看專利”,通過量化度量科技企業的知識產權和創新能力,轉化爲信用評價結果,以實現對科技企業的增信。這套建行首創的“技術流”專屬評價體系,已成爲當下全國銀行科技企業信用評估的參考標準。2023年以來,建行又升級指標、模型、數據、算力、算法,度量科創主體在“科創生態循環鏈”中展現的科技創新價值,轉化爲信用評價結果,“不看報表看生態”,爲科創主體增信。去年7月,上海建行自主開發的科創評價體系1.0版本正式上線,針對上海科技企業客羣特徵,運用大數據、雲計算、AI等技術,幫助客戶經理了解客戶、識別客戶和篩選客戶,支撐審批人員審查客戶、識別風險和強化風控。

爲進一步完善科技普惠客羣服務,建行還自主開發“惠懂你”App,以金融科技手段高效收集除財務信息之外的替代性數據,以實現小微企業的準確評價,爲客戶提供在線自主掃碼下載、預約業務、自主測額、貸款全線上辦理等綜合金融服務。

此外,聚焦當前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業務中反映強烈的“評估難、評估慢、評估貴”痛點難點,建行探索提出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內部評估方法,並在2023年9月成爲首家經國家金融監管部門和知識產權管理部門共同批覆同意開展知識產權價值評估的商業銀行。

創新服務創新,“從0到10”覆蓋企業成長全生命週期

聚沙成塔,扶早、扶小、扶硬科技,是上海建行科技金融服務始終堅持的方向。

“上海有這麼多的科技型企業,但真正的小微科技企業未必能融到充分的資金。”劉軍指出,如果以0-100來比喻一家科技型企業的生命週期,0-1的時候只有樣品,1-10的過程中是一個產品,10-100的時候已經是一個成熟的商品了。“現在很多商業銀行只願意做10-100,0-10都讓VC和政府基金去做。但商業銀行有沒有條件參與企業0-10的生命週期呢?”

建行上海市分行的科技金融服務,就是支持科創企業“從0到10”打造樣品、產品的過程。

2023年,在上海市科委等相關部門、監管部門、建行總行以及社會各界的支持下,上海建行以金融創新服務科技創新,創新了《支持科創“從0到10”金融方案》,基於技術不同生命週期階段的資金投入和風險特徵,圍繞技術的“供給方、需求方、資本方、服務方”4個維度,針對技術的“生產、交易、使用”3個環節,設計了包括4大類、18項產品的融資解決方案,並規劃了綜合服務方案,以更好地服務早期的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

該方案的推出,使上海建行初步具備了技術“從0到1”創新、“從1到10”轉化和“從10到100”產業化的全過程金融解決方案,可以爲初創型科技企業開拓創新、成長型科技企業加快發展、成熟型科技企業轉型升級以及科技人才、科研院校創新策源等,提供綜合金融服務。

生態服務生態,打通產業化“最後一公里”

科技企業發端於生態、成長於生態,離不開科創生態圈的滋養。

在劉軍看來,科技金融不能單打獨鬥,應當是一個系統的社會工程。2023年,建行上海市分行以金融生態服務科創生態,組建“建•滬鏈”科技產業金融聯盟,集合商行、投行、基金、信託、保險、租賃等多種金融功能,匯聚科研院校、科創服務、科創平臺、科技園區、孵化器等科創策源機構,以銀行信貸保障科創基礎資金供給,以風險資本增加科創引導資金供給,以增值服務打造科創生態循環系統,促進全要素協同聯動,提供全功能綜合服務,支持全鏈條加速創新,營造綜合金融服務生態圈。

爲進一步推動科創成果轉化,幫助前沿科技“走出實驗室”,在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建行上海市分行積極配合寶山區推出“先投後股”集羣貸。

“先投後股”是針對特定的科技成果轉化項目,政府主導的投資機構先期以支持科技項目方式“投”入目標企業一定財政扶持資金,在目標企業進行市場化股權融資時,將所投入的財政扶持資金轉化爲相應“股” 權,伴隨企業成長一段時間再執行股權退出的支持模式。

值得關注的是,“先投後股”重點支持實驗室技術熟化度不夠高,暫無社會資本參與,但技術達到國際國內領先水平、已突破技術攻關的重點難點,並對其實現產業化有積極預期的科技成果轉化項目。

作爲行業的“探路者”,2023年建行率先參與相關試點工作,發佈“先投後股”科創企業集羣貸款方案,圍繞寶山區生物醫藥、智能裝備和信息技術重點產業佈局以及五大產業園規劃,提供信貸支持。方案根據企業實際情況,按照“先投後股”注入資金的一定比例配置建行信貸資金。

截至今年4月,“先投後股”企業已發佈兩批共16家公司,建行爲5家公司提供貸款,建行寶鋼寶山支行也被授予寶山“創新合夥人”稱號。

“優質的初創型科技企業過去只能通過股權融資的途徑尋求資金,一方面融資渠道過於單一,另一方面對創始人團隊也有過早稀釋股權的風險,爲企業發展帶來不確定性。”建行寶鋼寶山支行相關負責人表示,“先投後股”模式爲企業進一步拓寬了融資渠道,深受企業好評。

據瞭解,建行上海市分行已舉辦“建·滬鏈”科技產業金融聯盟園區綜合服務跨年沙龍、“建•滬鏈”科技產業金融聯盟科研院校成果轉化沙龍等活動,支持產業園區建設及科技成果轉化。近期建行上海市分行又舉辦“建·滬鏈”科技星壇(第一期)——生物醫藥專場活動,搭建早期投資人、高淨值私行客戶、投資機構以及種子期、初創期科技企業共聚一堂的交流平臺“讓科學家變企業家”爲科技企業提供更多籌資渠道,“讓私行客戶變投資天使”爲投資人提供更多投資選擇,實現科技與金融雙向奔赴和相互成就。未來建行上海市分行將充分發揮“建•滬鏈”科技產業金融聯盟的平臺功能,全方位聯動,全要素協同,全功能融合,推進“股貸債保”一體化綜合金融服務,爲上海的科創生態貢獻建行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