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在中小學實施“工程教育”

陳宏斌

郭麗

祝響響

李燕

百年大計,教育爲本。每年兩會,教育話題都備受關注。

高質量發展需要辦好高質量教育。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支撐。堅持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一體統籌推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鍊人才鏈一體部署實施,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綜合改革,爲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動力。弘揚教育家精神,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

如何才能使更多的“好教師”得以涌現、“好教育”得以發生?如何才能自主培養出更多創新人才?圍繞教育話題,北京青年報記者採訪了包括一線教師在內的多位全國人大代表,傾聽他們的建議。

全國人大代表陳宏斌

建議組建中小學“工程教育”專家教師隊伍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鹽城市第一小學督導室主任陳宏斌建議,在中小學實施“工程教育”,“在中小學實施工程教育,可以及早發現具有科學興趣的孩子,爲他們後續進一步到高校學習、研究科學教育打下基礎。”

“目前中小學的科學教育,最主要的實施途徑就是與科學相關的課程教育,如小學《科學》及中學《物理》《化學》《生物》,中小學《信息科技》等。”陳宏斌說,很多學校也開設了一些與科學相關的興趣社團活動。“這些課程內容大多數都是各學科課程的學科基礎知識,初中的課程,還帶有中考考試的需求,作爲基礎知識教育,自然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這顯然與科學教育的要求還有距離。”

如何才能在“卓越工程師”培養上取得突破呢?陳宏斌認爲,通過單科的教育,很難達到這樣的目標。“2022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方案也提出各學科要拿出10%的課時進行跨學科學習,也就是通過跨學科,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陳宏斌說,建議在中小學實施“工程教育”。具體如何實施?陳宏斌認爲,要構建中小學工程教育課程體系。啓動中小學工程教育,科學制定發展規劃。

“編制《中小學工程教育發展規劃》,明晰中小學培養學生工程素養的總體目標、學段目標,突出抓好卓越工程師核心素養、課程體系、裝備與資源、師資培養與評價改革等關鍵環節。”

同時,他建議,組建中小學工程教育專家教師隊伍。加強中小學工程教育指導,成立中小學工程教育專家委員會,發揮工程教育領域知名專家智庫支撐作用。組建中小學卓越工程師培育專家庫,吸引技術過硬的卓越工程師、高等院校專業課教師、中小學相關學科骨幹教師、行業技術精湛員工等參與工程教育。

他還提到,要遴選中小學工程教育試點地區和學校。

依據工程教育課程開發、師資配備、環境建設、組織實施等情況,遴選和培育一批工程教育試點地區和學校,鼓勵有條件的中小學積極推進工程教育,在課程設置指導、師資配備上給予傾斜,同步促進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提升學科競賽水平,探索涵蓋小學、初中、高中、高校縱向貫通的培養機制。

“推動全社會加大對中小學工程教育的投入,加強中小學工程教育學習場景建設,健全設施設備和經費保障。建立大型企業、高校、科研院所、有關部門和學校等多方共同參與的安全管理機制,切實保護工程教育師生的身心健康。”文/本報記者孟亞旭

全國人大代表郭麗

建議增設學生身高1.9米以上桌椅新標準

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南陽市第一中學的高級教師郭麗關注的是未成年人的心理、身體健康問題。

郭麗建議,調整2014年發佈的《學校課桌椅功能尺寸及技術要求》的國家標準,並增設學生標準身高190cm以上桌椅新標準,解決午休躺睡難問題,實現對“號”入座。

郭麗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2014年《學校課桌椅功能尺寸及技術要求》發佈,修訂時增加了0號桌椅的標準規定,使用的學生標準身高是187.5cm,適用於身高大於等於180cm的學生。十年過去,中國人的平均身高不斷增長,就在她執教的學校,每個班幾乎都有身高超過190cm的學生,而這些學生日常上課都是蜷着的。她認爲應該及時調整規定,並督促不合規學校更換課桌,對財政不足的縣級及以下學校設立專項資金統一給與補貼支持。

郭麗認爲,增加中小學體育課課時也非常重要。爲此,她建議,應該改革體育考覈方案,增加小學體育課課時至每週5課時,初中、高中體育課課時至每週3課時,同時保證初高中學生每天課外活動時間不少於30分鐘,最大限度激發學生體育運動的熱情。她還指出,縣級以上學校至少有一項體育特色課,並將此項列入對學校進行考覈評價的基本要求。

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一直是郭麗關注的重點。她認爲,在這方面,家庭教育非常重要,但很多家長可能沒有時間或缺乏經驗,需要得到外界的指導。她建議,政府、學校應該提供專業性的家庭教育指導平臺。郭麗介紹,她所在的學校通過微信公衆號,推出了針對家長的心理健康教育微視頻課,家長可以根據需要了解,孩子在不同階段可能出現的心理特徵,儘早應對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

她也提出,應該注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加強財政支持力度,鼓勵在職教師參與心理培訓,提升心理育人整體水平;同時,要強化家庭、社區志願者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問題預防和治療中的作用和地位,構建家校社三位一體數字平臺,充分發揮社區圖書室、活動中心的作用,營造文明、和諧的社會環境。設立未成年人保護專門責任機構,統籌“六大保護”,加強聯動,形成合力。

郭麗對北青報記者說,她相信,只要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重視孩子的品德教育,重視“樹人”,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預防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文/本報記者樑婷

全國人大代表祝響響

構建教師職業生涯全生命週期培養體系

興國必先強師,一支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的中小學教師隊伍,無疑是教育強國建設的關鍵一環。深耕教育領域多年,對於教師隊伍的培養工作,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鄭宅鎮中心小學語文老師祝響響在前期摸底調研的基礎上,帶來了自己的觀察和思考。她建議,要構建教師職業生涯全生命週期培養體系,可借鑑醫學院住院醫師的培養模式,開展教師的駐校培養,打造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在走訪調研的過程中,祝響響發現目前教師培養體系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教師隊伍的職前培養根基還有待夯實,部分教師教書育人能力有待提升,有的師範生不知道該如何將所學的內容轉化爲今後所要教的內容。有不少新教師表示,在入職的頭三年,要從“學生”角色轉變到“教師”角色,還有很大的難度。

關於教師入職後的培養工作,適切性還有待探索。祝響響表示,現行的職後培養體系雖涵蓋了國培、省培、市培、縣培、校培五個層級,相對比較完善,但受訪老師們認爲現行的職後培養體系不能想基層教師之所想,不能有效地爲他們提供解決難點痛點問題的乾貨、硬貨,沒有真正達到“你剛好需要,我恰好出現,而且還專業”的適需境界。

對此,祝響響帶來了自己的一系列建議。首先是優化職前職後一體化培養體系。在現有基礎上,建議更加優化一體化培養體系的開放性、協同性和聯動性。在培養主體上健全師範院校、綜合性大學、教師發展機構、中小學、政府多主體參與的機制,在層級和類型上推動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等各級各類教師教育的協調發展,從而推動實現職前、入職、職後教師全生命週期貫通。

其次,是要強化師範院校的師範屬性。祝響響表示,作爲職前教育主力軍的師範院校需要高舉“師範教育”的旗幟。師範院校要堅定培養合格教師的人才目標,從根基上構建“教師職業生涯全生命週期培養體系”。

祝響響表示,針對國家現有的基礎,有兩條路徑值得探索和總結。一是開展職前新教師的駐校培養。浙江浦江等地爲幫助非師範類幼兒教師儘快適應教育教學崗位,縮短磨合期,對新招聘的僱員制教師開展了爲期一年的崗前集中培訓,大大提升了僱員制教師的綜合素質。二是落實各級導師的駐校引領。採用“柔性人才引進”“銀齡教師”“支教”等方式,讓優秀的教師真正下沉到一線學校,走進課堂,開展入職教師和職後教師的專業引領。文/本報記者蔣若靜

全國人大代表、齊魯製藥集團總裁李燕

科學教育應建立配套的評價激勵機制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變化,搶佔科技創新制高點的競爭空前激烈,未來科技進步將更多依靠原始自主創新、創新人才將更多依靠自主培養。全國人大代表、齊魯製藥集團總裁李燕建議,建立配套的評價激勵機制,充分調動高校、科研機構、企業參與中小學科學教育的積極性,做好科學啓蒙、工業啓蒙。

她說,“國家應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系統謀劃和加強科學教師的職前培養和職後提升。”

李燕發現,目前部分學校對科學教育的認識還不夠深刻,個別學校存在因師資不足科學課程開不齊、因一味追求學習成績而擠佔科學課程的情況,更是有不少家長認爲科學就是“副科”,即便學生有興趣也被“唯主科、唯分數”的錯誤觀念耽誤。

科學教育的協同聯動仍有待加強,因相關激勵措施的力度不夠,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業等優質資源在中小學科學教育中發揮的引領作用明顯不足。李燕認爲,要發揮科學教育的重要價值,必須從小抓起,在體制機制方面統一謀劃、協同推動。

李燕建議,應發揮評價的指揮棒作用,嘗試在高校教師職稱評定、人才認定等項目中加入服務中小學科學教育的指標,切實調動高水平科技人才投入科學教育的積極性。同時在高校學科評估、科研基金支持等方面適當對積極服務中小學科學教育的院校予以獎勵。

抓好教育一定要重視科學教師隊伍的培養。李燕表示,中小學科學教師應是全面發展的跨學科人才,需要具備物理、化學、生物、工程、計算機、天文、地理等多學科素養。然而,目前我國本科及研究生的專業界限都較爲明確,基礎理科發展情況參差不齊,所以科學教師的職前培養和職後提升均需要國家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去系統謀劃。

具體如何完善?李燕說,首先要提升科學課程的研發質量。目前各地市開發的科學教材良莠不齊,大多是“重知識輕探究、重灌輸輕體驗、重結論輕過程”,課程設置的多樣性、趣味性和前沿性不足。

在科技館、科學教室、實驗室的投建上進行合理規劃並嚴格落實經費保障,中小學科學教育是一項築基工程,需要大量的經費投入搞好硬件建設,切實提高科學教育的效果。文/本報記者孟亞旭

聲音

建議逐步提高教齡津貼讓新教師有職業認同感

如何提高教師職業吸引力,待遇是不可迴避的重要方面。多位教師代表都關注到了教齡津貼的問題,建議提高教師教齡津貼標準。

教師代表陳宏斌說,1985年頒佈的《關於教師教齡津貼的若干規定》中明確“教齡津貼”,屬於特殊崗位津貼,是黨和國家尊師重教的重要舉措,爲了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來到教育領域,鼓勵更多的優秀教師長期甚至終身從事教育工作。

“當時的標準是3元、5元、7元和10元,但當時教師的工資大約只有幾十塊錢,所以當時的教齡津貼對於實質性提高教師的工作積極性起到了積極作用。”

他說,現教齡津貼標準還是按1985年文件執行,39年後的今天,各行業各種津貼都已增長,而教齡津貼卻一直未作任何調整。

他建議,儘快出臺提高教齡津貼的相關指導性意見,構建符合社會經濟發展的教齡津貼的分級標準。

“例如剛畢業前5年可以逐年提高,讓剛工作的教師有職業認同感,教齡滿5年後分檔逐步提高,且隨着教齡的增加增幅降低,進一步體現對中青年教師這一中堅羣體的關心和關懷。”

他還建議,推行榮譽教齡津貼。“對退休人員施行榮譽教齡津貼,按照在職享受教齡津貼的一定百分比兌現。其中對在職獲得國家、省、市、縣模範教師等政府綜合類表彰獎勵者分別提高12%、10%、8%、5%計發,對在農村教學崗位教學滿30年的退休教師榮譽津貼提高10%計發。”

“教齡補貼在當時約佔教師工資的1/10左右。但隨着經濟社會發展,工資、物價、消費水平大幅提高,教齡津貼仍沿用原有標準,已起不到政策設立之初的激勵作用。”教師代表祝響響表示,近幾年,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財政部正在對提升教齡津貼的有關方案進行進一步研究。她建議相關部門加快提高教師教齡津貼標準的工作進度,更好地滿足中小學教師的期望和需求,鼓勵他們長期從事教育事業。

文/本報記者孟亞旭蔣若靜

本版供圖/受訪者本版統籌/劉曉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