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洗腎機率 糖尿病患定期追蹤腎功能不可少
臺灣洗腎盛行率居高不下,雲林縣北港鎮媽祖醫院腎臟科醫師林佩穎9日提醒,糖尿病患者有2至4成合並慢性腎臟病,因此須定期追蹤腎臟功能,評估尿中的白蛋白,藉以降低洗腎機率。(張朝欣攝)
臺灣洗腎盛行率居高不下,經統計,糖尿病腎病變是造成洗腎的主要原因,也會增加心血管死亡風險,雲林縣北港鎮媽祖醫院9日提醒,糖尿病患者有2至4成合並慢性腎臟病,因此須要定期追蹤腎臟功能,針對第1型糖尿病人、患病超過5年以上,以及所有第2型糖尿病患者,至少要1年1次評估尿中的白蛋白及腎功能。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北港媽祖醫院腎臟科醫師林佩穎表示,若有蛋白尿、腎功能差維持超過3個月,且無其他造成腎功能異常原因,就可能是糖尿病腎病變。若臨牀有懷疑其他疾病造成腎功能惡化、尿中含有紅血球等發炎物質、尿蛋白迅速增加或腎功能快速衰退、無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等,建議作腎臟切片進一步診斷。
林佩穎說,一旦診斷爲糖尿病腎病變,定期追蹤及治療,積極控制惡化因子,可讓腎功能衰退速度下降。治療高血壓、高血糖及血脂肪異常,避免或減少腎毒性藥物與顯影劑使用,都可延緩腎絲球過濾率下降,減輕蛋白尿,以及減少中風、心肌梗塞等疾病發生率。
除了治療及檢查外,也要改善生活型態,林佩穎提到,戒菸、減重能降低腎功能惡化風險,另也建議低蛋白飲食,未接受洗腎者,每天攝取每公斤體重0.8克蛋白,若已洗腎,則攝取每公斤體重1至1.4克蛋白。還有飲食均衡,多吃全穀物、纖維、植物性蛋白、堅果等食物;加工肉類、精緻碳水化合物及含糖飲料,應減少食用。
林佩穎建議,如果對腎臟疾病的病因存在不確定,或有難以解決的處理問題,例如貧血、代謝性骨病變、頑固性高血壓、電解質不平衡等,建議及早轉介腎臟專科照護,除可改善洗腎後存活率、降低併發症,經由跨團隊提供的整合性照顧,更可延緩病人進入洗腎時間及使用緊急洗腎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