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將滿30週年/教團指技職生屢成受害者 教部:強化產業合作
410教改促成政府廣設高中、大學,逐漸形成「先普高後技職」的升學選擇,後續又遇到少子女化,教育團體認爲,技職生屢屢成爲受害者。示意圖/ingimage
410教改促成政府廣設高中、大學,逐漸形成「先普高後技職」的升學選擇,後續又遇到少子女化,教育團體認爲,技職生屢屢成爲受害者。教育部表示,將積極強化產業合作,建構優質技職環境。
民國83年的「410教育改革大遊行」,即將滿30週年,政府後續廣設高中、大學,對技職產生深遠影響。根據教育部統計顯示,83學年高中(普高)學生約24萬人,高職(技高)學生約52萬人;103學年高中學生約33萬人,高職生降到42萬;到了108學年,就讀高中的學生30萬人首度超過高職,高職生人數也跌破5成。
私立學校文教協會秘書長藍培青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表示,在民國40、50年代,政府在教育資源上力有未逮,因而鼓勵私人興學,當時成立的私校多以技職爲主,培育許多基層和中層人力,是國家經濟起飛的重要助力。
在410教改遊行的倡議下,政府開始廣設高中和大學。藍培青提到,當時政府爲了滿足學生和家長的需求,教改倡議往普通高中和大學傾斜,影響到技職教育發展,形成「先高中後技職」的升學傾向,排擠到高職生存,其中以私校的衝擊最大,導致近年退場的學校以私立高職或技專爲主。
觀察教改一路走來,藍培青發現,技職教育已被逐漸地摧毀,變得越來越像普通教育,技職的老師很多來自各大學畢業的博士,卻沒有實務經驗,就連技職的評鑑也和高教越來越像,即使教育部後來想亡羊補牢,但本質未改變的話,技職教育仍會被認爲是次等教育或選擇。
「教育不該一元化」,藍培青認爲,往公共化的方向走不一定是對的,教育需要更多良性的競爭,如果不讓技職和私校有更多生存空間,最後技職只會成爲樣板,難以因應產業需求,而政府資源有限,公立學校之間也會產生排擠效應,最終導致整體素質下滑、高教平庸化。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理事長侯俊良表示,410教改的方向和目標沒錯,但規劃時卻沒有注意到相關配套,也未適度去修正,才導致技職教育受影響。
「技職教育的品質必須提升」,侯俊良提到,技職學生與職場之間,應該要有更細部的對接,技職培養出的人才,可能對應未來10年、20年的職業發展,因此技職教育不單是教育部的問題,需要和勞動部、國發會共同討論,並邀請業界共同參與,檢討當前的相關政策是否已過時。
侯俊良認爲,技職教育要能因應未來的趨勢,唯有創造出良好的就業環境,纔有誘因吸引學生願意選擇技職教育,如果無法讓學生和家長意識到或感覺到技職教育未來是有發展的,政府即使補助再多學費也未必有用。
對此,教育部表示,近年已推動多項重大政策,強化技職教育環境,包括優化技職校院實作環境計劃、新南向技職人才計劃、技專校院高等教育深耕計劃、建置區域產業人才及技術培育基地計劃等,共投入總經費約新臺幣953億元。
爲鼓勵更多學生投入技職,在國中階段推動職涯探索課程,讓學生及早認識技職體系的發展。產學攜手合作計劃2.0也擴大辦理,並從高中職向下銜接到國中端。
爲了加強技職學生的就業能力,教育部補助學生職場參觀、校外實習、參與全國技能競賽及國際技能競賽選手所需的訓練材料費,近年也規劃讓獲得全國技能競賽國手資格的學生,未來能以公費生制度進入教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