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首份中文世界地圖 曾被糊了屏風
這個話題要追溯到62年前。1949年2月,文物工作者們在瀋陽故宮西七間樓、西配宮清理清代舊物品時,驚喜地發現了一大批珍貴的明代史料:8大幅利瑪竇《兩儀玄覽圖》、12大幅明代《九邊圖》、“遼東巡按御史察院”暨“山東備倭都司”檔案。這些珍稀的文物史料,曾幾何時湮沒在屏風之上、布袋之中,多虧文物工作者們慧眼識珠,才使它們還原歷史原貌。且看這些瑰寶的身世及其坎坷經歷。
利瑪竇與《兩儀玄覽圖》
木刻板的8大幅利瑪竇《兩儀玄覽圖》,即當年的世界地圖,於明代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由李應試在北京刻制。
利瑪竇是意大利傳教士,1552年10月6日出生。1583年9月,利瑪竇來到中國後,出版了第一份中文世界地圖。1601年,作爲歐洲使節,利瑪竇被召進北京紫禁城。從1602到1605年,利瑪竇做出了很多偉大貢獻,出版了第三版中文世界地圖《兩儀玄覽圖》。1610年5月11日,利瑪竇因病卒於北京。
有關史料記載,當年,利瑪竇繪製的地圖曾經刻制多次。主要版本有:明代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吳中明在南京刻制的《山海輿地全圖》;明代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馮應京在北京刻制的《輿地全圖》;明代萬曆三十年(1602年),李之藻在北京刻制的《坤輿萬國全圖》。當年的專家學者稱:利瑪竇繪製的世界地圖,在中國有3個版本,都是六條屏幅連起來,形成一個橢圓形的大地圖。其中的《坤輿萬國全圖》上,還繪有船、魚、禽獸等等,可謂當年的“世界物產地圖”。
利瑪竇在其著作《入華記錄》中記載,李葆祿曾經刻制了8幅他繪製的大地圖。李葆祿原名“李應試”。當年的專家學者不無遺憾地慨嘆道:利瑪竇所說的8大幅地圖,可惜至今無人得見。然而,瀋陽故宮發現的八條屏幅《兩儀玄覽圖》,便是《入華記錄》中記載,明代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由李應試在北京刻制的那個8幅大地圖。
《兩儀玄覽圖》的第一幅右上角,題有“兩儀玄覽圖”5個字。第五幅上有李應試的題記,起首一行爲“刻兩儀玄覽圖”;題記最末一行爲“萬曆癸卯秋分日……葆祿李應試識”等字樣;另外三行題字爲“五羊鍾伯相、黃芳濟、遊文輝、倪一誠、丘良稟、徐必登鹹以與西泰先生(利瑪竇)遊……李應試因識於此。”此文足以證明刻此地圖的人是李應試,並又名李葆祿,與利瑪竇《入華記錄》記載吻合。
刻制《兩儀玄覽圖》的年限,應爲明代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癸卯。第六幅上題字可作佐證:“萬曆三十一年癸卯仲秋……利瑪竇書”。該地圖爲何取名《兩儀玄覽圖》?有專家學者認爲,利瑪竇大概取自《易經》中“太極生兩儀”的理念,以及陸機《文賦》“貯中還以玄覽”含義,爲這幅地圖取名。
據介紹,《兩儀玄覽圖》爲世界上絕無僅有的“孤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