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吉列留學朱燕民:留學是人生的一個選擇,但絕非成功與失敗的分水嶺(上)

早在金吉列留學成立之初,朱燕民偶然間被一則出國留學服務公司招聘廣告吸引,經過與金吉列創始人張世傑博士的促膝長談後,朱燕民決定加入金吉列,至今已過去了19年。他見證並參與了金吉列在中國留學市場從誕生、到爆發式增長、直至成爲中國留學服務行業標杆企業之一。現如今,做爲金吉列留學董事長,年近60的朱燕民卻說,人生目標才完成了五分之一。

金吉列留學董事長朱燕民

朱燕民:與金吉列結緣是偶然也是必然

朱燕民是最早一批清華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系畢業生,當之無愧的學霸。

那個年代的年輕人能有理想去參加高考已是不易,在當時各大學錄取率只有6%-7%的情況下,能考上名牌大學的那更是少之又少了。朱燕民經過自己不懈的努力和勤奮求學,最終考上了清華大學的建築工程系,現如今的環境工程專業。五年的清華校園生活結束後繼續深造,又考到北京環境科學研究院的研究生,專讀環境工程專業。

研究生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北京市引進國外領導小組辦公室。朱燕民坦言自己在當時那個年代,因爲有較出衆的外語語言能力,所以,公派出國培訓機會也很多,就在那個時期,自己的視野得到了開闊,對國外經濟發展也有切身的體會。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巡講話後,中國迎來了改革開放的浪潮,人們對社會的認知在變,社會的價值也都在變。

隨着時代浪潮的推動,也隨着自己內心的召喚,在1993年的時候,32歲的朱燕民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下海。朱燕民介紹,在下海的前五年也就是1993年到1998年間,他嘗試做了很多事情,也栽了很多跟頭。回想在“海里”撲騰了這五年中的得與失,朱燕民決定是時候給自己重新定位了。1998年,37歲的朱燕民開始反思自己,到底自己適合做老闆呢?還是適合找一個平臺做事呢?通過用理科男的冷靜思考分析和深思熟慮之後,朱燕民決定還是找個平臺做事兒,也就是在那個時候結緣金吉列。

朱燕民:創業維艱 服務質量是企業生命線

一、進入留學服務領域

朱燕民是看到金吉列登出的“出國留學服務公司招聘廣告”後決定去應聘的,他回憶,此前留學業務都由國有體制、計劃經濟做,企業也能做留學?沒聽過,去看看。朱燕民寫了整整一頁紙的簡歷,大概300多字,然後見到了金吉列創始人張世傑博士。

張世傑博士信心滿滿地介紹公司未來的願景,是要打造知名的國際教育產業集團,並且描繪出了企業藍圖的輪廓。這與朱燕民的判斷吻合,他也認爲國際教育是一項可以長期發展的事業。加入金吉列後,董事長張世傑博士的管理思路和戰略決策,一招一式,都是朱燕民深感認同的企業經營理念

同年8月底,金吉列迎來了第一位客戶,受理了它的第一個學生

那個年代,很多人都是自己辦留學,考託福,給學校寄信,一般寄六七封。整個過程大概兩個月。正是因爲存在需求,教育部決定向中介機構開放服務資質,金吉列抓住這個機會成爲國內最早的一批創業者,也爲成爲最早一批獲得留學中介資質的企業奠定了基礎

二、拿下留學服務資質

2000年1月15日,金吉列正式拿到了自費留學中介資格認定書。

朱燕民回憶,當時北京做留學的機構有700多家,最終申請到資質的只有18家。

拿到資質之後,金吉列着重做了兩件事。

第一是對外營銷,告訴社會金吉列要做這件事,同時整合社會資源;第二是加強管理,用3個月建立了管理模型,這也是後來質量認證體系的雛形。

朱燕民介紹, 當時很多拿到資質的企業開始做承包,賣資質。但金吉列不這麼做,而是把眼光放長遠,紮紮實實打基礎。果然,很多做承包的企業規模迅速擴張,沒過兩年,就因管理不善倒閉了,還曝出很多作假案件,公安介入後,企業也要承擔相應責任。

三、創業初期不賺快錢重質量

金吉列最初的創業階段是艱苦的。

剛成立時,金吉列只有五六個人,企業slogan是“從這走向世界”。後來換成了“用我竭誠服務,換你精彩人生”。2000年10月7日,金吉列正式搬到米陽大廈,最後slogan定爲“有真誠、無國界”。朱燕民介紹,這些slogan是你一言我一語頭腦風暴出來的,代表了當時最真實的狀態。

金吉列企業理念“有真誠,無國界”

當時大家身上有一股創業熱情,不考慮利益,幾乎24小時都在工作,實在幹不動了才休息。

最開始的幾年,金吉列主要做了幾件大事。

第一件,在2001年和2002年參加了兩屆北京高新技術產業博覽會,現在叫北京科博會。金吉列舉辦了會中會,叫“海外知名企業展示會”。主要目標是整合海外資源,告訴國外的院校,金吉列在做留學,如果你們願意合作的話,金吉列可以爲你們選派合適的學生。

第二件,進行質量體系認證。拿到資質後,金吉列立刻着手做這件事,並在2001年12月18日拿到了第一次質量認證。

這些工作都是在打基礎,當時質量體系認證是新鮮事物,對整個行業都是挑戰

金吉列開啓了留學服務的標準化服務流程。

朱燕民介紹,金吉列的盈虧平衡點出現在2005年,這個過程還是比較長的,因爲張世傑堅持不賺快錢,要按照企業的規律辦事。

這種做事風格,在當時招來了不少風言風語。同行說,金吉列是不是太有錢了,天天組織負責人學習、寫文件,不做業務,不賺錢嗎?這對員工和各層管理人員是一種考驗。但金吉列堅定地認爲需要這樣做,不相信辦不成。

四、順勢而爲業績迅猛增長

金吉列真正進入高速發展階段是從2005年開始的。

朱燕民介紹, 2006年規模跨越了一個臺階,金吉列送出留學生突破5000人,然後是8000、10000、13000,呈現快速增長的勢頭。2014年,金吉列一年共送出77000多名學生,近幾年也都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

2005年,行政許可層面出現了鬆動,國家把不允許設立分支機構這個規定取消了。2006年,金吉列在濟南成立了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直營分公司——山東分公司。中間還有一些其他嘗試,用加盟的方式在滄州、銀川註冊分公司,後來因爲結果不理想註銷了。經過幾年磨合,金吉列找到了分公司運行的規律。

隨着國家政策的進一步放開,2008年,金吉列分公司數量快速增長,天津分公司一炮打響,同時設立鄭州、大連、瀋陽、石家莊、青島分公司。到2014年,分子公司數量增長到49家,完成全國戰略佈局的計劃。

朱燕民介紹,從全國範圍來看,1999年我國的留學生數量爲3.9萬,發展到去年,已經有60多萬。從企業成功的角度講,國家大勢是基礎,離開這個基礎,企業做得再好都沒用。同時,一個企業能不能發展好,還要看企業家的眼光。“方向不對,努力白費”,有了總體規劃,才能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下去。

五、從困難中成長起來

提到金吉列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挑戰,朱燕民表示,太多了。在企業發展的過程中,各種各樣的情況隨時都會出現。而且經常會有,每年都會有。哪個會讓企業翻車?其實哪個都有可能。金吉列就是踩着困難走過來的,一步一步成了中國留學服務企業的標杆。

中國自費留學20年 需求升級帶來行業六大鉅變

中國自費留學服務行業走過近20個年頭經歷了混亂期、局部競爭期、全國擴張期到全國競爭期等幾個重要發展階段。中國的學生和家長對留學的需求與認知,也同樣經歷了從信息到服務,從粗放到精準,從選擇到反思的歷程。

朱燕民作爲中國自費留學服務行業發展的見證者和親歷者,以獨特的視角和判斷力爲金吉列找到了傳承和不變的發展邏輯與規律。正如朱燕民所說:自費留學這個行業還很“年輕”,給一個“20歲的人”下定義還爲時過早。留學會以其特有的魅力,成爲更多中國優秀學子的選擇。

第一次“留學”看到差距鎖定目標

1989年3月,28歲的朱燕民第一次踏出國門,目的地是意大利。作爲政府部門着重培養的後備人才,朱燕民不負衆望,在意大利舉辦的管理人員職業培訓中紮紮實實地汲取了3個月的“營養”後滿載而歸。用他自己的話說:我把第一次出國當成了短期留學,在有限的條件下,儘可能多地與亞非拉各國“同學”交流,取長補短,結下友誼。這次“留學”讓朱燕民大開眼界的同時也看到了當時中國與西方國家的巨大差距。

多年以後,朱燕民走進了金吉列,找到了與自己價值觀和理想高度吻合的一份工作,並在當時張世傑博士的帶領下,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金吉列得以生根發芽和壯大。發展至今的金吉列,已經是一家擁有2600餘所海外院校資源的大型留學服務公司。

海外院校

中西教育差異 教育資源多寡決定教育水平高低

當被問及國內外教育的差異時,朱燕民在這個尖銳又套路的話題前略有所思。他表示,中西教育雖各有長短,但中國教育水平較西方而言差距依舊很大。

朱燕民稱,中國教育的癥結在於中高等教育資源的短缺,這個問題始終存在,至今也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中國大學在選擇學生時,依據的不是學生成績,而是學生數量。比如清華北大,大家考得分數都高,錄取線也高,但招生數量卻有限。這點跟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英國、日本,包括俄羅斯在內的主要留學國家相比差距很大。這些國家的教育資源整體富足,不會因爲學生數量而水漲船高,造成優秀學生錯失理想院校。多數的優質院校,只要你成績達標都能進。

朱燕民(左)與伯明翰大學副校長Professor Glyn Watson(右)合影

朱燕民(左)與紐卡斯爾大學副校長Richard Davies教授(右)合影

在資源短缺的前提下,中西方教育的差異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是教學方式和學習內容。以高中爲例,國內的高中生天天刷題,集體擠獨木橋,一心備戰迎高考。而國外高中生的狀態則完全不同,他們的學習內容非常豐富,老師的教學活動也非常豐富。以加拿大爲例,加拿大的高中生除了學習文化課,還有義工課和各種俱樂部。這些內容對學生的能力提升是全方位的,甚至包括對未來工作能力和背景的提升。學生的選擇雖然豐富了,但要求並不會因此而降低標準,學生可以根據自己未來的志向選擇要學的課程,也可以根據自己想考的學校明確自己的成績目標,不需要考慮排名問題,只要成績達到大學錄取要求就可以進,這也是教育公平性的最好體現。

其次,西方的大學和中學會提供很多有利於提升學生背景和經歷的實踐活動。我們留學服務機構給它命名爲“背景提升項目”,實際上就是讓學生去到名企鍛鍊。學生在出國前,會被推薦或選派到如本站、銀行等企業學習一段時間,這就是背景提升課程的一部分,以助力他們在申請海外大學時更具競爭優勢。這些實踐機會在國外中學裡相對豐富,因此學生的學習勁頭也非常高。

第三,國內的中學教育是分層的,層層篩選,篩選結果就是學習能力相當的學生在一個平臺上PK。西方的教育則主張自主自發,老師的觀念也是如此。學生提問越多,老師回答也越多,學生的問題少,老師與你互動的就少,遇強則強是一種非常良性的刺激過程。國內的中考到高考,四年應試教育基礎打得非常紮實,這是西方教育比不了的,但辨證的說,這四年是一個人學習能力最強的階段,很多東西學不到也未免有些遺憾。

需求升級 帶來留學行業六大變化

中國自費留學服務行業走過了近20個年頭,經歷了幾個重要發展階段,也給留學行業帶來了變化。

第一個變化是細分程度,一開始家長來諮詢時大多會問,我們能留學嗎?於是,顧問老師會幫家長選擇適合孩子的學校。而如今再來諮詢的學生和家長,提問是非常具體的,比如我想去加拿大的多倫多大學讀心理學專業,可以辦理嗎?現在的顧問老師也更加專業、細化,他們不僅會具體區分到國家、學校;甚至會區分到專業,比如有人專門辦商科,有人專門辦藝術,有人專門辦工程等。

第二個變化是年齡,起初60%的人出國留學讀研究生,30%讀本科,幾乎沒有出國讀高中的孩子。而現在,出國讀高中的比例能佔到30%。

第三是留學目的國的變化。自費留學開放初期,美國簽證很難拿到,但當時中國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很多優秀人才有出國深造的迫切需求,他們不得已轉戰英國、澳大利亞等地。直到2004年、2005年賴斯訪華,她提出要擴大美國留學生數量的需求,尤其是亞太地區,目標直指中國。自此,美國一路絕塵,連續6年成爲中國留學生首選的留學目的國。2017年中國60萬留學生中就有30萬人赴美深造。

美國留學生

第四個變化是家長。決定孩子留學的家庭,父母和孩子基本都有過海外生活的經歷,至少是有遊學、考察項目等短期經歷。這樣的家庭對國外的瞭解相對清晰,找留學服務公司就是讓我們協助辦理手續而已。

第五是地域差異。中國南北和東西家庭對留學認知的差異仍然存在。北京學生和家長的訴求與青海西寧的學生及家長的訴求差異巨大,同時,沿海跟內陸城市的家庭對留學認知的差異同樣明顯。

第六是留學機構自身及行業格局的變化。起初,做留學的就做留學,做培訓的就做培訓,行業界限森嚴,而現在很多機構做了融合。機構的變化要從2017年1月國家徹底取消留學行政許可後開始的。政策一放開,很多在留學服務機構工作多年的中高層管理人員紛紛出走創業,留學行業的格局因此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