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數字化變革關鍵時刻:一邊站上大模型風口,一邊架構改造

近年來,隨着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各行業的數字化轉型進入了新的週期。這其中,金融行業作爲數字化轉型進程最快、程度最深的行業之一,在安全合規要求進一步提高,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等背景下,金融科技也步入了發展的新時代。

與此同時,在大模型火爆的近一年時間內,金融行業作爲擁抱數字技術最積極的行業之一,也深受大模型的影響,金融科技產業面臨着諸多機遇與挑戰。

核心下移已是大趨勢

如果總結現階段金融行業數字化轉型所面臨的痛點,“核心下移”無疑榜上有名。核心下移,是指脫離傳統集中式主機,使用基於數字化轉型應用創新的服務器,技術架構也從傳統的集中式,轉變爲分佈式架構。以銀行爲例,因爲其行業特殊性的原因,業務邏輯和IT架構都比較複雜,所以在覈心業務下移的過程中,以及傳統架構向新架構遷移的過程中,面臨着安全合規、數據遷移等諸多難點。

與此同時,近年來,在相關政策的驅動下,各個金融機構都在嘗試着向國產化平臺上,進行業務場景遷移。對此,神州信息金融技術部總經理張勁對鈦媒體表示,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當下,金融數字化轉型升級持續加速。運用一些新的技術,例如雲計算、分佈式、大數據、微服務等,用新的互聯網架構去支撐我們的業務,會使金融機構整體的科技能力有所提升,更加有力地推動金融助力實體經濟向縱深發展。

鈦媒體注意到,爲了更好的推動金融行業核心下移,近日,在由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以下簡稱“中國信通院”)主辦的2023(第六屆)金融科技產業大會上,中國信通院聯合包括阿里雲、騰訊雲、華爲、神州信息等在內的多家數字技術服務商共同發佈了《2023年金融業信息技術轉型升級白皮書之核心下移篇》(以下簡稱“白皮書”)。白皮書對金融行業轉型升級趨勢進行了研判,從工程視角,金融業系統建設模式逐步向全面雲化改造轉變;從架構視角,金融業架構體系逐步向雲原生架構系統過度;從運維視角,金融業運維體系逐步向雙線運維體系過渡。

“隨着數字化轉型及信息技術轉型升級成爲行業共識,產業側進行着以市場爲導向的轉變和機構與廠商雙向選擇的變化,技術側也呈現出雲原生、一雲多芯、持續演進、開放生態、安全合規多個發展趨勢。”張勁進一步指出。

金融數字化步入新階段

顯然,核心下移只是未來金融行業數字化進程中的一步,在技術與政策的雙重驅動下,中國金融數字化轉型將步入下一個嶄新的階段。

同樣以銀行爲例,在阿里雲新金融事業部副總經理宋勇看來,銀行的IT系統架構“進化”過程可以分爲四個階段,分別是:單機時代、聯機聯網時代、大數據集中式時代,以及分佈式、雲原生時代,“當下,銀行業數字化已經進入了分佈式、雲原生時代,”宋勇指出,“在時代的背景下,全局金融級的雲原生架構已經逐漸成爲了銀行數字化的主流架構。”在這個分佈式、雲原生的時代裡,銀行開始把先進的數字技術與銀行的高可用、高性能,以及業務延續性的要求結合起來,支撐金融IT業務的發展。

在上述背景下,張勁也對鈦媒體表示,對於金融行業而言,其數字化歷程,已經從簡單的零散業務系統升級改造,逐步向核心系統上雲、核心下移等步驟發展。“如此快速的發展下,基於金融行業業務系統的複雜性,以及監管對安全合規的要求,金融機構的下一步數字化進程可能將長達5~8年之久。”張勁如是說。

以銀行爲例,原有的架構是垂直的、煙囪式的,數據很難流通起來,而且,煙囪式的架構“彈性”也十分差,並不符合當下隨着業務快速增長,銀行對於數字架構彈性的需求。

與此同時,隨着架構越來越複雜,就像那句“沒有一朵雲能滿足客戶所有的需求”一樣,對於金融機構而言,現階段也沒有一家技術供應商可以滿足金融機構所有的需求,所以銀行在需要橫縱擴展能力的新架構的同時,也需要供應商提供的技術是開源、開放的。

接下來,金融行業的數字化架構將向着敏捷開放的方向發展,“敏捷的架構、開放的生態是未來金融行業,乃至各個行業,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的最大訴求之一。”華爲數字金融軍團分佈式新核心業務總經理韓滿強調。

而一個共識是,金融行業的數字化需要更多、更龐大的生態支撐,並不是一家科技企業可以獨自滿足的。

大模型時代的金融科技

大模型可以說是今年科技領域最火熱的一個詞,大模型在用戶側的應用逐漸深入的同時,在行業側也初見端倪。而金融行業對於數字技術一直持開放包容的態度,也讓大模型在金融行業的發展飛快。

今年3月,彭博首度針對金融業推出大型語言模型BloombergGPT,引發市場對金融垂直領域大模型的關注;6月,哥倫比亞大學聯合上海紐約大學推出FinGPT 。

在國內,7月,華爲全新發布盤古大模型,金融行業大模型正是其中數個行業通用大模型之一;9月,螞蟻集團正式發佈自研“螞蟻基礎大模型”,以及在此基礎上進行定製的“螞蟻金融大模型”。

不過,在張勁看來,大模型在金融行業具備完全成熟落地的能力還尚需時日,“金融行業不同於其他行業,其監管要求極高,從技術上看,像貸款審覈等業務其實已具備初步落地的技術能力,但因爲安全合規的要求,大模型只能在其中起到解放生產力的輔助作用。”張勁指出。

大模型可以幫助金融機構更好地進行風險評估和管理。通過分析大量的歷史數據和實時信息,大模型可以預測市場風險、評估信用風險等,爲金融機構提供更加準確和及時的風險管理決策支持。這將有助於金融機構降低風險和提高盈利能力。

以小微企業貸款爲例,現階段,小微企業貸款主要面臨發現難、轉化難、識別難等問題。信息不真實是數字信貸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銀行主要面臨申請者身份不真實(使用同名申請、使用高清視頻代替人臉識別)、數據不真實(修改稅控盤數據庫、修改納稅申報表、企業無痕過戶)、業務作假(商戶流水作假、虛假交易,放大銷售額)等問題。

針對上述痛點,銀行可以通過SaaS平臺以及核心應用場景發現小微企業貸款需求,通過大模型等技術進行智能匹配,實現貸款轉化,並基於金融數據底座識別企業業務真實情況及貸款審覈,最終滿足小微企業貸款需求。

無獨有偶,韓滿也對鈦媒體表示,以某城市級商業銀行爲例,該銀行採用了智慧運營系統,把大模型的能力整合到系統中,將70%左右的工作流程交給人工智能進行,只保留了近50名員工進行復核工作,提高了整體的審覈效率。

除了更靠近用戶的“前端”以外,在張勁看來,大模型在金融行業的“落腳點”主要還是集中在後臺軟件開發、代碼編寫等層面,幫助金融機構加速研發進程。

從行業發展上看,大模型對金融行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既帶來了挑戰也帶來了機遇。在此背景下,爲了更好地應對挑戰和抓住機遇,金融機構需要加強技術更新和人才培養;保障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積極應對監管和合規問題;優化客戶服務與個性化推薦;創新業務模式與拓展市場。而大模型的出現,也將進一步推進金融行業數字化的變革。

(本文首發鈦媒體,作者|張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