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視“神藥”的牛皮就要吹破了
眼科領域最大的牛皮就要吹破了。11月15日,美國眼科公司Eyenovia股價以暴跌70%收場。
這家公司並沒有虛假陳述,老闆也沒被留置調查。如此暴跌是因爲公司在研的一款眼藥水未能達到臨牀終點,新藥研發失敗。
這款“新藥”中國的消費者並不陌生,它就是0.01%的低濃度阿托品。
Eyenovia公司希望證明低濃度阿托品能夠緩解兒童近視發展,爲此他們還專門發明了一種類似於噴墨打印機噴頭一樣的設備,讓藥液能很平均地噴到眼睛上,更容易吸收起效。
這款眼藥水從2018年2月開始進入III期臨牀試驗,試驗做了3年,直到11月15日結論發表:滴了阿托品的孩子
▌緩解近視還不到50度。
Eyenovia公司輸的心服口服,老闆當即決定:裁員50%。
其實,這家美國公司的老闆儘可以自信一點。因爲就在半個月前,中國上市公司興齊眼藥剛召開過投資者見面會,公司高管信誓旦旦的跟投資人表態:醫院准入率大幅提升,各省招標掛網已逐步完成。
興齊眼藥說的也是0.01%的低濃度阿托品滴眼液,今年3月獲批上市,當時做的臨牀試驗是1年內緩解近視50度以上。試驗成功,產品獲批。
美國給孩子試了說這藥沒用,中國給孩子試了說這藥能治近視眼。這樣一來讓人凌亂了:
難道美國孩子唸書比我們中國孩子還卷?
1
因爲有“近視神藥”加持,興齊眼藥曾經創造資本市場神話。然而在產品真的獲批上市之後,公司的股價卻腰斬再腰斬。
近視防治被認爲是千億市場,2023年中國青少年總體近視率是52.7%,近視總人數接近1億。就算只有1%的青少年用上阿托品防治近視,也得是幾十億的大生意。不少機構都對興齊眼藥給出了很高的估值預期。
11月1日,興齊眼藥召開投資者見面會,公司稱“產品入院率大幅提升,未來准入率會越來越高。”
進院推廣,這是興齊眼藥給低濃度阿托品滴眼液確定的營銷思路。這款藥品是處方藥,走兒科、眼科的醫院營銷渠道順理成章。
但是,從實際營銷效果來說,院內推廣似乎並沒達到目標。
阿托品滴眼液今年3月底上市,興齊眼藥曾披露過上半年阿托品佔到公司主營收入的10%以上,業內估計在1億元左右;第三季度興齊眼藥單季收入5.48億元,同比增長30%,假設這部分全部來自阿托品,則阿托品單季銷售額1.3億元左右。
(興齊眼藥一年來逐季度業績)
剛上市的單品,半年銷售額破2億,看起來非常不錯。
但是在2022年時,興齊眼藥對深交所關注函的回覆中提到:2021年阿托品創造收入約2.8億元。這部分銷售完全是以院內製劑的形式賣出去的。當時阿托品防治近視眼的適應症並未獲批上市,公司只能通過興齊眼科醫院在網上銷售“近視神藥”。
▌而且還是偷偷摸摸賣。
這麼說是有道理的。2022年6月,國家衛健委專門發了一個《關於低濃度硫酸阿托品滴眼液醫療機構製劑有關事項的通知》,直指興齊眼藥等藥企在網上售賣院內製劑的行爲不合法。按照藥品管理法,院內製劑不得在市場上銷售或者變相銷售,也不能發佈廣告。
靠着媽媽們口口相傳、網上郵寄銷售,興齊眼藥一年悄悄賣了2.8億元的阿托品。如今的產品定價幾乎沒變,產品公開上市,在醫院、互聯網上銷售,反倒沒有爆發式增長。
2
京東健康、阿里健康是國內互聯網醫藥銷售的主陣地,可以複診開出處方藥。
在兩大平臺上,興齊眼藥的“美歐品”牌低濃度阿托品滴眼液售價都是331元左右,一個月的用量。京東平臺自營店+興齊京東自營店大約售出約2萬件;阿里平臺“全網熱銷2萬+”,加上其他註冊藥店的零星銷售,大致推斷半年來網絡銷售大約5萬件。
阿托品滴眼液是自費藥,一般門診確診開藥後,轉化爲網絡銷售的比例應當不低。但從實際銷售量來看:這半年裡,全網阿托品銷售額可能最多不超過3000萬元。
網絡銷售3000萬元,總銷售額2億元左右,這兩個數字放在一起,或許能說明一些問題。
兒童近視誰最着急?當然是家長。阿托品滴眼液之前通過郵寄銷售能達到每年2.8億元的收入,靠的就是家長的焦慮和“病急亂投醫”。
興齊眼藥貪天之功,拿到中國第一個近視防治神藥的批文,這本來是一輪快速收割最好的機會,畢竟身後有不少同行在追趕。但是,興齊放棄最容易走通的網絡營銷渠道,不在互聯網醫院發力,反倒希望大力度進院搞“規範使用推廣”,用四個字評價就是:
▌捨近求遠
醫學界對阿托品的效用一直是存疑的,監管部門也會更嚴格的審查這一品類。Eyenovia公司產品被否,就是這個原因。去年開始,醫院內學術營銷的難度本來就在加大,這次又加上國外同行的拖後腿,難度可想而知。
眼科是醫院裡一個相對獨立的小科室,眼科用藥企業一般都要追求眼表、眼底、麻醉等眼科品種全覆蓋,全面服務眼科醫生。但很可惜,很多醫院針對兒童近視會單獨成立一個“視光學部門”,和乾眼症、白內障、眼底病變等專業眼科分開接診。
阿托品目前的競品不是其他眼藥水,而是醫院眼科的配鏡驗光業務,
▌跟醫院的盈利中心搶生意
本來在學術上就受質疑,現在在利益上又有衝突。阿托品的銷售業績沒有能夠爆炸式增長、股價一路下行,用一句財經媒體常用的話:
“原因找到了!”
(來源:拇指藥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