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研院看世界-藉評鑑加速永續金融生態圈之建構
綜觀已揭櫫之永續金融評鑑內容,如同國際間常見的ESG評比機制,涵蓋了「支柱、構面、指標、權重」等主要組成項目,從「環境(E)、社會(S)、公司治理(G)」三支柱向下延伸若干構面,比如環境聚焦氣候風險、淨零轉型、資源保護與減碳節能,社會着重金融消保、普惠金融、人權及資安個資保護。至於公司治理則是參酌現有「公司治理評鑑」作法,關注利害關係維護、治理及內控機制、資訊透明等議題。此外,還包含「永續發展綜合指標」,用以衡量各機構永續策略、治理結構及國際接軌程度。
指標題組則可區分爲質化、量化兩類型,前者皆以是非題型呈現,譬如是否遵循聯合國永續金融有關原則,後者像是永續有關活動之辦理場次數目。再者,考慮金融分業間仍存歧異,故就銀證保各業別另設有分業指標,以銀行業爲例,受評銀行須填覆綠色授信之佔比。惟考量各家機構ESG發展進程各異,是以評鑑範圍系採漸進原則,先針對大型業者進行評鑑,規模較小者往後再循序納入。
當然,市面上絕不只有永續金融評鑑一種ESG評比,世界永續發展協會就曾統計,全球有600種以上的ESG排名和評分方式。ESG評鑑已多得令人眼花撩亂,不免有人擔憂,永續金融評鑑是否與之重疊?其實若深入對照永續金融評鑑跟其他ESG評比,即可發現兩者之目的、性質截然不同,永續金融評鑑旨在引導受評機構落實永續目標,有別於一般ESG評比,多以量化數據比較企業永續績效之良窳。
事實上,永續金融評鑑的質化題組佔比逾95%,透過該些質性指標的問題描述,可使受評機構更能掌握現行永續政策重點,從而將其放入策略目標、管理流程、治理架構等經營層面,以逐步貫徹永續目標。另一方面,依據主管機關規劃,2023年底將僅發佈前20%名單,但不揭露成績高低及排名。此作法與公司治理評鑑相仿,即給予績優者正面表揚,藉此激勵其他機構見賢思齊,尚待改進者則不公佈,這跟坊間ESG評比結果悉數公開之模式亦有所區別。
永續金融評鑑的另一特徵,在於ESG三大支柱權重,均等地各佔30%,以此宣示我國推動永續金融,系秉持着ESG齊頭並進之原則穩健發展。特別在淨零減排呼聲四起的今天,雖說各金融機構無不競推環境相關之商品或服務,但須知公司治理本就是金融業營運之根本,且諸如弱勢關懷、普惠金融等社會議題,亦屬我國金融機構長期關切焦點,無任何一支柱得以偏廢。
值得留意的是,儘管支柱等權,但構面權重卻各有高低,據以凸顯現階段議題焦點。例如環境支柱的氣候風險策略、淨零轉型支援兩構面,所佔權重分別爲12.9%、9.6%,跟自然資源保護3.2%、自身節能減碳4.3%相比,就有較明顯差距。而此比率設計恰恰呼應永續金融評鑑之目的,即藉評鑑提升金融業對氣候風險之應變能力,並冀望發揮影響力,與客戶共同形塑永續金融生態圈,以加快淨零轉型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