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忘帶作業”可能是一種病!“學習困難”該怎麼治?

文/趙斌

“問你就說寫完了,到學校給老師說忘帶作業本,這個月讓老師找我幾回了?”年輕媽媽正在訓斥兒子,奶奶一旁插嘴道:“你消消氣,他爸小時候就這樣,長大就好了。”

坐在沙發上的太奶奶柺棍一戳年逾六十的爺爺說:“你還有臉笑?你小時候不也一樣?”

網絡流傳的一則視頻可能有演繹成分,但網友卻紛紛表示共情,“補罰一體、家校合力”依然無法根治小學生不斷“轉型升級”的忘帶作業本,“三代傳承”忘帶作業本的操作已做到“全國統一”。

對此,一些網友直呼“無解”,致力於少年兒童“學習困難”研究的心理專家,給這個“全國性難題”出了一份詳細的分析和解決方案。

“忘帶作業本”或只是冰山一角

“‘忘帶作業本’或者偶爾一兩次不完成作業不是問題。但經常性無法正常完成作業,很多家長容易認爲是孩子懶惰,其實厭學或學習困難背後可能隱藏着真正原因,更值得引起我們重視。”孤獨症及注意力與多動障礙特殊教育治療專家、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社會心理系榮譽學士Chelsea LU(陸成)在接受中新社國是直通車採訪時表示,面對學齡兒童的這些問題,家長站在自己角度的嘮叨不僅對解決問題無益,還有引發少年兒童其他心理問題的風險。

陸成表示,從少年兒童心理髮育角度,針對小學生經常“忘記帶作業本”等厭學表現,有一系列的評估、干預以及治療方式。一般從成因上分析,有先天原因的發育性學習障礙,也有後天社會因素造成的學習困難,首先要排除精神疾病和心理健康問題。

上海長征醫院醫學心理科副教授、兒童青少年心理(學習困難)門診專家潘霄在接受中新社國是直通車採訪時表示,青少年兒童學習困難的表現就像是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往往這些現象背後,心理甚至精神健康方面問題,以及社會環境等各方面因素問題更爲龐大和複雜。

在解決孩子的學習困難問題時,潘霄表示,家長首先可以對孩子進行觀察,如果問題並不嚴重,可用專業人士建議的方法嘗試調整。如果孩子表現比較嚴重,還是要及時到專業機構進行專業評估。不僅少年兒童的一些精神或心理健康問題往往能在學習上體現出來,保障身心健康也是孩子們應對正常學習、社交和生活等壓力的基礎。

學習困難家長自測評估“三法”

面對孩子經常不寫作業,或者很難正常完成學習任務時,家長應該如何對孩子進行自測和評估呢?

陸成表示,首先不建議像網絡上一些視頻中演繹的那樣,家長對孩子各種所謂的說教或訓斥。這種“大道理”很多家長已經給孩子講過很多遍,孩子在這種說教下繼續反覆出現同樣問題,即意味着這些說教沒有作用,並且長期嘮叨還誘發少年兒童出現其他心理問題的風險。

孩子出現問題,還說不得,那該怎麼辦?

陸成表示,家長可以先從三個方面去判斷孩子是否有就醫的必要。

第一,深入瞭解學習困難的具體節點。孩子在語文學習中是否存在經常錯讀、漏讀、錯字等;閱讀是否難以理解複述文意;說話組織語言是否顛三倒四;

第二,是否存在計算障礙、是否對數字存在厭惡。孩子能不能正常組織安排自己的日常事務,書包、課桌等是否雜亂無章;

第三,考察孩子的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力。

如果以上三點中有多點表現不佳,並且持續時間較長,建議儘快到專業機構進行評估。如果不存在以上問題,孩子的學習困難往往與家庭、學校等身邊的環境有關。

“之前好好的,突然就像換了個人似的”,有些家長面對孩子學習狀態突然“變差”不知所措。

陸成認爲,家長要從家庭環境、夫妻關係等方面自省是否給孩子帶來了不良影響。有時候孩子爲了轉移經常爭吵或者正在鬧離婚的父母注意力,故意表現出來厭學,讓父母轉移注意力同時意識到家庭矛盾的“後果”。

此外,是否存在受其他同伴影響或因爲和某科老師關係不洽,而導致對這一科目的偏見、好惡等,這些都應該在找到原因後進行科學處置。當無從下手時,可以尋求專業機構的幫助,也可以先用改善方法試一下。

三個小方法嘗試改善學習困難

如果自測孩子並不存在精神與心理健康等方面大的問題,但還是不喜歡學習,那怎麼辦?

陸成認爲,如果通過自測認爲孩子並沒有原則上的問題,只是有些畏難情緒,就是很多家長普遍認爲的“懶”“怕麻煩”“乾脆不幹了”等表現,也可以有一些方法供家長參考。

首先,可以和孩子互相確定三個有困難的小任務,家長和孩子限時完成,關鍵注意強調各自在時限內都不能放棄,根據完成的程度就具體細節對孩子進行肯定或獎勵,逐步加大任務難度和複雜程度,以此慢慢樹立孩子面對困難和完成任務的信心與獲得感;

其次,可以和孩子一起找到學習中孩子存在的問題。哪些知識點不會,是否因爲哪些知識點未能及時掌握而導致的學習脫節等,及時補充。觀察問題是暫時還是永久性的,是歸咎於自己還是他人,並且制訂計劃鼓勵孩子克服困難。如果是注意力等問題則可以尋求相對應的專業注意力訓練解決;

最後也最重要的是,要注意正向強化而避免負向強化。在孩子的學習、生活以及遊戲過程中,注意發現孩子表現好的細節以及優勢的能力,及時進行肯定和獎勵。在建立起較好的信心以及出現其他問題之前,非必要時一定儘量減少負面強化,在出現失誤或任務完成不好甚至失敗時,不予正面強化也是一種激勵方法,比如取消做好任務纔給的獎勵等。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孩子的所有語言行爲都可以在心理學規律上找到依據。”潘霄表示,孩子遇到問題時,尋求心理諮詢機構或專業醫學精神科並不意味着孩子有嚴重問題,因爲不能正確認識問題而把自己的焦慮傳遞給孩子,甚至貽誤最佳的干預或治療時機,纔是更麻煩的問題。

來源:國是直通車

編輯:諸葛瑞鑫

責編:魏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