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關注大陸新一輪金融改革

關注大陸新一輪金融改革。(聯合報系資料照)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最近針對中國的金融形勢與問題,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觀點與主張,強調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既遵循現代金融發展的客觀規律,更具有適合中國國情的鮮明特色,與西方金融模式有本質上的區別。習近平並針對「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提出了八個「堅持」;緊接着,1月底,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副局長肖遠企宣佈,取消外資股份比例限制,外國資本可持有銀行和保險機構100%股權。

這一連串的動作,是中共中央長期以來,針對中國的金融發展問題進行全面深入的診斷,特別找出與西方金融模式差異的病源後,考量中國國情,提出的系統性改革方案。習近平因此特別強調,這是一條具中國特色的金融發展之路。在中國近半個世紀的改革開放史上,這次金融改革或可視爲是中國金融改革的2.0版。

1978年12月中共舉行11屆三中全會,鄧小平決定換一條路走,也就是改革開放。雖名爲改革開放,在一開始,主要側重的是開放,因爲相對容易。但改革滯後下的開放,生產力雖獲得了釋放,也伴隨帶來了許多問題,1992年鄧小平南巡之後,破格提拔朱鎔基擔任國務院副總理,才真正開始啓動了包括財稅、金融、外匯、投資在內的全面經濟改革,現在回頭看,這應是中國金融改革的1.0版。當時由於中國剛自計劃公有體制中走出來,既無理論又缺經驗,所謂「摸着石頭過河」,所以西方尤其是美國的金融模式自然是學習的榜樣,說是學習,其實謂之照抄亦不爲過。

美國的金融發展到1980年代走上了一條金融創新之路,當時引領風騷,被視爲顯學,如今事後回看,美式金融創新其實更多的是金融異化,金融走上了一條與實體經濟分道揚鑣的路,由於金融創新的利潤報酬遠高於實體經濟,導致美國製造業的外移與空洞化,而金融創新的極致也釀成了2007年的次貸危機與2008年世紀金融海嘯,爲了對付金融海嘯,聯準會開動了印鈔機,一輪又一輪的量化寬鬆導致流動性的泛濫,進一步又惡化了財富分配;聯準會爲了矯正量化寬鬆進行縮表,利率的上升又導致了時任總統的川普不滿,直批聯準會主席鮑爾,聯準會的獨立性因而受到了空前的質疑與挑戰,逼得四位卸任的前主席發表聯署公開信力挺鮑爾。此事也印證了一國的央行要維護其獨立性即使在美國也非易爲。作爲資本主義老牌的美國,其金融體制與政策卻問題叢生,照抄美國模式的中國金融又何能獨善其身。近年來,中國央行的貨幣政策及各金融機構的金融管理受到不少質疑批評,自不令人意外。

從經驗中汲取教訓,從對照中反思問題,這次金融改革明顯地有相當的針對性。比如習近平八個「堅持」中的「堅持中共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也許就意味着把中國央行的角色與地位提升至黨中央,表面上是更中央集權,但就央行貨幣政策的觀照面而言,反而是更加全面與中性了。比如「堅持以人民爲中心價值取向」,也許即是對美式金融以資本集團爲中心的價值取向的矯正。又比如「堅持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作爲根本宗旨」,也應該是對美式金融創新金融異化弊端的矯正,將金融服務業的定位迴歸基本面。不僅如此,取消外資股份比例限制,允許外國資本可持有銀行和保險機構100%股權的政策,就是配合金融改革的金融開放了,更重要的,也意味着中國在金融產權改革上向民營化跨出了一大步。總的來講,這次2.0版的金融改革,確實是走出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金融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