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看世界|他們用肢體勾勒新移民羣像
【劇看世界】將放眼海外劇場不定期放送舞臺上最新演出訊息 推薦最有才(yan)華(zhi)的戲劇人 我們的原則是:優秀導演拉一把 有趣劇目推一波 日新月異的舞臺 日月將從此處升起
Gecko
壁虎劇團
戲劇團體
壁虎劇團(Gecko) 是一家屢獲殊榮且享譽國際的肢體戲劇團體,由藝術總監阿米特·拉哈夫 (Amit Lahav) 領導,成立於2001年,目前已創作了8部廣受好評的戲劇、2部副劇和2部電影。
作爲一個以藝術家爲主導的團隊,壁虎劇團在創作中投入了很大一部分的收入,正是這種運作模式推動了劇團的決策。創作過程的長度和產品的壽命意味着開發工作對公司的各個方面都具有巨大的意義。,因此他們的創作過程極爲嚴格,以確保劇團所要求的高品質:測試、學習、評估和完善貫穿始終。通過實驗、工藝和協作,阿米特創建了一個有機的流程,突出了想象力的力量和無形價值,使我們由設計表演者、創意人員和技術人員組成的多元化自由職業團隊能夠與阿米特一起工作,並帶來他們自己的技能、背景、經驗和文化融入到他們的作品創作中。這個設計過程在排練室內外的緊張實驗、反思和技術開發之間搖擺。
壁虎劇團基於對人類以及他們在社會中表達感受和情感的非凡而富有挑戰性的旅程的濃厚興趣。他們的作品是由來自多種文化的人們創作併爲他們發聲,試圖代表每個人——無論年齡、性別和背景。他們在創作中使用多種語言,通過動作和情感、聲音、燈光和佈景設計來講述普遍的故事,讓來自不同背景和國籍的人們都能接觸到他們的作品。
本期劇看,我們將聚焦壁虎劇團目前正在巡演的新作《Ķīn》,看他們如何用肢體塑造出新移民羣像。
默聲漂泊
01
秉承壁虎劇團的風格,《Ķīn》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動作、音樂、燈光、音景和舞臺設計,而不是臺詞。角色只在絕對必要時才說話。相反,情感和思想主要是通過演員們的動作序列和非語言交流來傳達的。
Photo by Mark Sepple
幾乎每次涉及兩個或更多人的對話中,每個人都說着不同的語言。這種豐富的語言形式並沒有混淆或減損故事的內容,而是讓觀衆完全沉浸在移民和文化衝突的主題中,並試圖證明語言理解並不是情感聯繫的必要因素。
“我們同時存在於故鄉與目的地”
這些用母語講述的無字幕對話片段直接將觀衆們代入移民的處境之中。漂泊時的緘默是一種不可奈何,語言早已飄散在異鄉的風中。
從個人到共鳴
02
《Ķīn》的靈感來自藝術總監 Amit Lahav 的祖母 Leah 和她的家人的故事,他們於1932年逃離也門前往巴勒斯坦以逃避迫害;而這個發生在20世紀的個人化故事則在壁虎劇團的呈現中引發了21世紀很多人的共鳴。
Photo by Mark Sepple
多語言和多元化一直是壁虎劇團的標誌,這也使得他們的作品引發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許多人的共鳴。移民這個母題以Devising Theatre(編作劇場)的形式進行創作,《Ķīn》也由個人經歷的回憶慢慢變成移民羣像的塑造。
Photo by Mark Sepple
身份認同最終還是成爲了《Ķīn》所探討的中心命題。 在一個場景中,移民們只有“白人化”(戴上領帶、戴平頂帽來同化),也就是被迫放棄自己的文化,纔有機會真正進入他們的“目的地”。
在船隻起航前,有人摘下頭巾,有人留在原地。地理位置與文化開始錯位,身份也漸漸模糊。他們是夾縫中的人,邁出第一步後就別無選擇。
黑暗之中
03
言語在壁虎劇團的隱身也從反方向突出了作品的視覺性與音樂性。
克里斯·斯溫 (Chris Swain) 絕對巧妙的燈光設計將電影化的風格融入戲劇舞臺之中。其中很大一部分的燈光是演員們自己在舞臺上控制的真實光源,這些燈光如同探照的電燈,彷彿人們受困於永恆的夜晚,被滿懷惡意的目光刺痛着。
Photo by Mark Sepple
戴夫·普萊斯(Dave Price)的原創配樂深受東歐音樂的影響,捕捉住了懷舊和哀嘆的感覺,在聽覺上賦予作品以生命力。
正如阿米特·拉哈夫 (Amit Lahav) 所說,對於任何一個“移民故事的產物”來說,《Ķīn》 都是一部必看的劇,但對於其他人來說來說更是如此。英國,尤其是倫敦,是文明、文化和語言的大熔爐,這是它的優勢,而不是弱點。多語言主義和多元文化主義在藝術中的代表性仍然嚴重不足,但改變是緩慢的,路還很長,《Ķīn》或許正是改變中的一步。
蒐集整理:Har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