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年以來IPO企業扎堆 “撤單”,新增上市公司同比減少五成
在監管政策持續趨嚴的同時,IPO企業正扎堆“撤單”。
自年初以來,IPO終止數量達到同期歷史高峰。Wind數據顯示,截至3月21日,今年共有77家IPO終止審查,其中有75家是主動撤回,佔比超過九成。同時,今年A股僅有26家公司成功上市,同比減少五成。
近期,證監會密集發佈政策文件,IPO再次迎來嚴監管政策。監管強調要嚴把發行上市准入關,從源頭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同時,強化“申報即擔責”,加強IPO企業現場檢查力度,大幅提高對擬上市企業的隨機抽查比例和加大問題導向的現場檢查力度。另外,明確檢查期間撤回申請不影響檢查實施,也不影響證監會及交易所依法依規對檢查發現的問題進行處理。
“撤回了上市申請,我們仍然要開展檢查,該追責、該處罰的仍然要追責處罰。” 證監會首席風險官、發行監管司司長嚴伯進在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表示。
一位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表示,IPO撤回受到多方面因素影響,隨着IPO監管新政策的落地,尤其是現場檢查比例的提升,需要對IPO申報項目重新作出審慎考慮和調整,未來IPO申報也將更加嚴謹。
IPO企業扎堆“撤單”
據Wind數據,2024年1月1日至3月21日,IPO主動撤回共75家,相比去年同期(61家)增加22.95%。其中,滬深主板共撤回22家,北交所撤回20家,創業板撤回24家,科創板撤回9家。
從行業分佈來看,以證監會行業分類爲準,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撤回數最多爲14家,其次是專用設備製造業撤回10家,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製造業撤回9家,醫藥製造和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各撤回6家。
保薦機構方面,從撤回數量來看,中信建投撤回9家,中信證券和民生證券各撤回7家,中金公司撤回5家,撤回量相對靠前。從撤否率來看,則有15家保薦機構撤否率超過30%,8家撤否率在50%及以上,其中中原證券保薦家數5家,主動撤回4家,撤回率80%。
截至發稿,僅3月就有22家IPO企業主動“撤單”。從最近一週來看,有7家主動撤回,其中由民生證券保薦的項目就有3家。
在撤回項目中,有IPO審覈進度長期停滯的企業。比如,民生證券撤回的3個項目中,從事汽車金屬緊固件研發、生產的敏達股份,自去年3月收到首輪問詢函後,公司除更新財務資料外,截至IPO撤回,仍未回覆首輪問詢。原定於2022年11月25日接受科創板上市委現場審議的翌聖生物,在上會前夕,因尚有相關事項需要進一步覈查被取消審議。截至IPO撤回,審議進度停滯已超過一年。
另外,也有盈利大幅下滑的企業。由海通證券保薦的貝利特化學,於3月19日撤回了IPO申請。此前1月22日貝利特化學回復第一輪問詢後,2月2日深交所發出了第二輪問詢。貝利特化學在連續兩年淨利潤大幅增長後,2023年經營業績遭遇大幅下滑風險,預計淨利潤下滑近五成。
A股上市公司同比減少五成
自去年下半年IPO階段性收緊之後,新增上市公司大幅減少。2024年以來,隨着IPO嚴監管持續加碼,新增上市公司數量仍在繼續下降。
Wind數據顯示,截至3月21日,今年成功登陸A股的上市公司共26家,與去年同期相比減少五成;融資規模218.49億元,同比下降近六成。
從板塊分佈來看,上證主板上市7家,創業板上市7家,北交所上市6家,科創板4家,深圳主板2家。其中,北交所企業上市速度也明顯放緩,上市公司數量不足去年同期四成。
從行業分佈來看,以證監會行業分類爲準,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製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有7家,電氣機械和器材有6家,合計佔比50%;橡膠和塑料製品業、通用設備各有3家,專用設備、醫藥、汽車各1家。其餘,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有2家,農業以及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業各有1家。
從二級市場表現來看,上市首日破發的上市公司有2家,分別是海昇藥業、上海合晶,12家上市公司首日漲幅超過100%。上市以來,26家上市公司股價平均漲幅爲68.78%。
隨着監管全方位加強,未來企業上市門檻將進一步提升。根據證監會3月25日發佈的關於嚴把發行上市准入關的意見,監管將從公司治理、財務數據、分紅、定價、募資以及盈利能力等多方面嚴把擬上市企業申報質量,同時壓實中介機構“看門人”責任,建立常態化滾動式現場監管機制,突出交易所審覈主體責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