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A股!中國的未來要垮掉了嗎

上週的《看A股!中國經濟出大問題了》發佈後,在“君臨財富”公衆號意外獲得了20萬+的閱讀量,應該是君臨一年多來閱讀量最大的一篇文章了。

非常感謝大家的喜愛,也說明大家還是非常關心中國當下的經濟困境和國運走向的。

接下來,君臨打算再寫兩篇相關的文章,和大家深入聊一聊中國經濟的一些痛點與思考。

在上一篇,我們重點講到了出生人口下滑,所導致的勞動力人口衰退形成的內需困境。

有讀者反駁說,胡扯!

年輕人減少,應該導致勞動力需求緊張纔是啊。

但是今年很突出的一個現象,是年輕人的高失業率。

這又該如何解釋呢?

我們先看看數據,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2023年4月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數據——

4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爲5.2%,已接近2019年疫情之前的統計水平,正在趨向正常。

但問題,出在了青年人的失業問題上。

16-24歲之間的勞動力調查失業率居然高達20.4%,首次突破20%,顯示青年人的失業問題非常嚴重。

數據來源:wind,國金證券研究所

數據來源:wind,國金證券研究所

這種結構性的青年人失業現象,此前很少有媒體報道。

因此讓許多人困惑不解。

今天,君臨就帶大家深入解讀一下這份數據。

首先說明一下,青年人(16-24歲)和中年人(25-59歲)的失業率數據,是自2018年才分開統計的,此前並沒有。

看過去五年的數據,拆分來看,主要有以下幾個值得關注的點:

第一,青年人失業率每年都有一個小高峰,主要發生在6-9月份,也就是畢業前後。

但此後,都會逐漸回落。

因此糾結在“畢業即失業”這個問題上,意義並不大。

第二,大趨勢:中年人失業率週期波動,青年人失業率卻逐年上升。

認真看,你就會發現,中年人失業率一直在4-6%之間做週期波動,雖然不時也會走高,但目前的趨勢是良好的。

最新的中年人失業率5.3%,已經回落到了過去五年的最低點附近。

但奇怪的是,青年人失業率卻是逐年走高。

2018年,大致在10%左右,2019年大幅走高到13%,疫情三年,更是逐級突破了15%、18%、20%幾條紅線。

究竟發生了什麼?

真的都是疫情的鍋嗎?

如果是,爲什麼疫情前的2019年就開始走高了呢?疫情後的2023年也創出了新高呢?

以及,爲什麼中年人失業率就沒有大幅上升呢?

將所有問題都甩鍋給疫情的話,這一切都是解釋不通的。

君臨認爲,關鍵在於,大學生的失業問題這幾年變得更嚴重了。

觀察我國年輕人的學歷結構可以發現:

備註:23歲人口數來自23年前的出生人口數,高校畢業生人數來自國家統計局。

五年間,23歲人口的大學生比例從36%上升到65%,幾乎提升了一倍。

這種青年人口學歷結構的急劇變化,顯然是失業率大幅上升的一個關鍵因素。

此前在看相關資料的時候,有券商研報指出,青年人失業率問題,主要是低技能、低學歷人羣的隱形失業問題。

理由是:大學畢業生都是7月以後纔會納入統計,因此上半年的失業率數據走高,跟大學生無關。

這種觀點顯然是輕率了,後面我會進一步分析。

你看,如果我們能正確認識到——

過去五年,我們的大學生畢業數量增長了50%以上,在青年人佔比中從36%上升到65%。

他們找不到工作,纔是一切問題的根源。

那麼,所有的現象和數據異常,都將得到合理的解釋。

我們要明白,中年人、低學歷青年人、高學歷青年人,他們的就業取向是完全不同的。

先說中年人和低學歷青年人。

中年人的平均學歷程度較低,跟低學歷青年人類似,相當大比例都進入了傳統行業,比如地產基建、零售貿易、製造業等等。

再次請出這張圖,我們仔細看看中年人失業率變化和產業興衰的關係。

2018年,中年人失業率(灰色線)波動下降。

這一年,中美貿易戰陰雲密佈,國內推動去槓桿措施,A股大幅下行,看似形勢很糟糕。

但實際上,由於關稅上升要到下一年才執行,2018年由於出口搶跑的因素,貿易形勢是不錯的,當年進出口同比增長了9.7%,創下歷史新高。

股市只是在提前反映風險向上的預期。

直到2019年,中年人失業率才終於大幅走高。

貿易戰的惡果顯現出來了,當年進出口貿易僅增長了3.4%,大幅下滑,並且跌幅主要出現在上半年。

但隨着國內財政放寬,市場形勢好轉,下半年失業率也出現了一定的回落。

2020-2022年,中年人失業率跟疫情形勢密切相關。

2020年二季度,2021年一季度,2022年二季度和四季度,是疫情形勢最緊張的4個階段。

這幾個階段都出現了大面積,或區域性的停工停產、人員流動限制。

於是我們看到,同時期的中年人失業率都出現了異常的飆升現象。

不過,停工停產只是暫時的,隨着危機解決,很快失業率便出現了大幅下行的走勢。

尤其是,這兩年海外供應鏈停擺+中國新能源產業的爆發,帶來了出口製造業的大繁榮,中年人失業率也降低到了歷史最低水平。

因此,2023年疫情放開後,隨着傳統行業的恢復正常,中年人失業率也就走向正常化了。

但,值得注意的是:

青年人失業率卻似乎跟疫情的走勢,關係度不大,甚至一步步攀升至新高峰。

這又是爲什麼呢?君臨注意到:

第三,每年12月份過後,都會迎來青年人失業率向上走高的一個拐點。

這顯然跟新一代高學歷青年人的就業取向密切相關。

大學生最青睞的行業是什麼呢?

大家應該都心中有數,主要就是新經濟行業,包括IT、通信、互聯網、文化、傳媒、娛樂等行業。

大量的調研數據顯示,近幾年,去往新經濟行業的大學畢業生,佔到了整體數量的四分之一左右,遠遠超過其它行業。

原因也很好理解,新經濟行業薪資高、成長前景好、工作環境佳,這些都是傳統行業無法比擬的。

都是大學畢業生了,苦讀寒窗十幾載,誰還會願意去血汗工廠裡成爲流水線上的一個螺絲釘呢?

誰還會願意在大街上揮汗如雨的,跑快遞、送快餐呢?

不可能的了。

這代大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家庭環境也要好一些,意味着更不可能將就。

即使暫時找不到工作,在家躺平,也不可能轉型去傳統行業。

但,新經濟行業是否能容納如此大量的青年人進入呢?

問題就在這。

第四,近年來,新經濟行業的困境是青年人失業率高企的主要原因。

再次請出這張圖:

2018年,青年人失業率(紅色線)下半年明顯回落。

當年雖然出現了一輪不大不小的經濟蕭條,A股大跌,但新經濟行業的發展還是勢頭不錯的。

當年,騰訊營收增長31.52%,阿里巴巴營收增長58.12%,美團營收增長92.25%,業績都很亮眼。

國內創投市場融資金額2.3萬億元,同比創出新高,拼多多、商湯科技、VIPKID等獨角獸紛紛獲得高額融資。

大家的情緒依然樂觀,因此砸錢擴張、大幅招聘,青年人不存在失業率問題。

2019年,下半年失業率回落緩慢,問題第一次變得嚴重了。

這一年下半年,發生了什麼呢?

共享經濟泡沫的破滅。

在海外,5月31日,共享出行龍頭Uber上市後股價一路暴跌超過50%,共享辦公龍頭WeWork乾脆上市失敗,導致軟銀大幅計提投資損失。

國內,從共享充電寶,到共享單車、共享汽車、共享公寓,各種共享經濟模式在經歷了一輪亢奮的繁榮後,迎來了最終的大崩潰。

當然,這只是市場週期性的一次體現,問題雖然糟糕,仍不致命。

2020年,隨着疫情的來襲,爲了提振經濟,高層出臺了大量的恢復經濟的辦法,比如財政寬鬆、減稅降費等,讓投資市場迎來了一股小牛市。

於是當年下半年的青年人失業率,也就回落了。

但在2021-2022年,問題卻突然變得失控,青年人失業率連續上了兩個大臺階!

這跟製造業的繁榮+中年人失業率下行,形成了鮮明的反差。

主要原因,便是新經濟行業的整頓。

這兩年,互聯網平臺被反壟斷了,金融創新被規範了,在線教育被一刀切了,加密貨幣被趕出國外了;

養成類選秀綜藝下架了,短視頻過度庸俗了,直播逃稅了,遊戲版號暫停了;

還有線上買菜、電子煙、媒體等行業的各種事件。

於是,騰訊2022年營收、淨利同比負增長,阿里巴巴淨利大跌58.66%,各自進行了歷史上最大的一次裁員。

恆生科技指數從11000點跌至2720點,跌去了75%,全行業哀鴻遍野,裁員事件一浪高過一浪。

可以說,正是這一輪新經濟行業的整頓,導致招聘需求的劇烈萎縮+大學生供給數量的高速增長,讓青年人失業率問題變得不可收拾。

截至2023年,我們看到最新的調研數據顯示:

來源:前程無憂,國金證券研究所

今年,互聯網行業傾向於減少招聘的高達55%,持平的18%,合計仍大大超過增加的26%。

顯示企業在不明朗的行業前景面前,仍然缺乏擴招積極性。

另一方面,半導體行業進入產能過剩局面,100%表示將減少招聘,將引發今年就業市場的另一輪海嘯。

快消零售、房地產,兩大行業也繼續蕭條,招聘需求減少超過80%,未能復甦。

這正是2023年青年人失業率攀上新高的嚴峻局勢所在。

青年人是國家的未來,是新興產業的主要消費者和從業者,沒有了青年人,新興產業的發展將是無水之木。

他們高高在上的失業率,會導致什麼後果?

第一,青年人是科技產品和服務的嚐鮮者,他們的消費降級,將嚴重打擊創新消費行業的發展。

第二,青年人的高失業率雖然是個結構性現象,但是孩子找不到工作,父母豈會不擔憂?

如果未來充滿不確定性,整個內需消費的大盤信心又怎麼能起來?

第三,青年人持續走高的失業率,是近年來“躺平思潮”盛行的一個重要原因,當一個國家的青年人都躺平了,這個國家又豈會有未來?

現在,讓我們思考一下解決之道。

首先,新經濟行業該不該整頓呢?當然是:該。

當年新經濟行業草莽生長,充滿各種不規範,可以理解,但如果長期放縱,任由它們滋長成爲社會毒瘤,對國家來說也不是一件好事。

這是可以理解的。

而且,說實在的,新經濟行業中的很多所謂“創新”,也只是“低水平創新”,被監管和規範,反而能減少資金的大規模浪費。

真正的問題在於,我們如何才能鼓勵新興行業儘快向高水平創新發展呢?

這就需要國家的政策支持和指引了。

比如:

需求層面,加大新興科技行業的支持力度,對高科技企業的研發活動進行大規模的退稅補貼。

供給層面,暫停大學本科階段的擴招,重點加大對更高學歷的研究生教育的擴招和支持。

更多的思考,我會在下一篇文章中再寫。

這裡重點講講研究生的擴招。

數據顯示,我國2020-2022年研究生的錄取人數分別爲99、105、110萬人,是年年遞增的。

但是,跟高速增長的報考需求來看,就形成了較大的供需矛盾。

2017-2022年,我國研究生錄取人數從72萬增長到110萬,增長了52%,但報名人數卻從201萬增長到457萬,增長了127%。

結果就是:研究生錄取率從36%一路下滑到24%,下跌了12個百分點。

供需結構性矛盾非常嚴重。

有一種觀點認爲,研究生擴招,會導致研究生學歷含金量的下降,加劇內卷,不是好事。

真是荒謬。

對於一個國家的繁榮,我們如何強調教育的意義都不爲過。

過去200年,工業革命的開展,依賴於識字率的普及;

過去20年,中國新經濟的繁榮,依賴於大學生供給規模的高速增長。

但時至今日,高科技行業的發展已對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學本科學歷甚至都進不了許多科技公司的實驗室。

先進科技產業,真正需要的是大規模的研究生教育體系。

以美國爲例。

備註:美國23歲人口數來自23年前的出生人口數,學士學位獲得者人數來自statista.com。

可以看到,美國23歲人口的學士學位獲得者比例近幾年來雖然也有緩慢提升,但大致維持在50%-55%之間的水平。

經過這些年的突飛猛進,中國的對應大學畢業生比例終於在2023年超過了美國。

並且,以65.38%的高比例大幅領先。

但在研究生的比例上呢?差距依然很大。

備註:25歲人口數來自25年前的出生人口數,碩士學位獲得者人數來自中國統計局和statista.com。

你看,在同樣的25歲青年人中,中國的研究生比例僅僅是美國的一個零頭。

中國每100個年輕人中,只有2-3個有機會獲得碩士學位;

但在美國,每100個年輕人中,有高達20-25個人獲得了碩士學位。

正是這種巨大的研究生教育比例差異,帶來了兩國高科技產業在規模和板凳深度上的水平差異。

中國想要贏得兩國間的高科技競爭,研究生教育的大規模擴招就必須加快推進。

想要挽救中國的青年人失業率,這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解決之道。

最近一週的A股,創業板繼續暴跌,剎都剎不住,真是沒眼看。

唯一的亮點,是地產板塊。

主要原因是市場傳聞,下半年政策層面將加大地產鬆綁的力度,以拯救低迷的內需。

但依君臨看,如果中國的人口已經進入下行期,消費需求低迷,刺激地產板塊也未必會有很好的效果。

不如多想想,如何挽救高企的青年人失業率,纔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