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代謝病「動起來」!腰圍同瘦2CM 血壓血糖降更多

▲抗代謝病「動起來」!腰圍同瘦2CM,血壓血糖降更多。(圖/示意圖達志影像

記者嚴雲岑臺北報導

2014年國人十大死因中,代謝症候羣衍生之相關疾病就佔據五項,臺灣民衆每12.5分鐘就有1人因此死亡。臺灣流行病學學會常務理事許光宏教授說,高血脂患者加強營養管控高血壓高血糖患者則注重運動。在腰圍同樣瘦了2公分的前提下,營養組的膽固醇三酸甘油脂指數下降情況大於運動組;而高血壓及高血糖患者的運動組,血壓及血糖改善情況均優於營養組。

高雄醫學大學楊俊毓教授指出,爲避免成爲代謝症候羣風險族羣,仍應保持經常性運動習慣,其中有氧運動健走能有效改善代謝症候羣的發生,經研究證實,社區民衆進行5個月的體適能有氧健走運動後,體重、身體質量(BMI)指數、腰圍及動脈硬化指數(Arterial Stiffness Index, ASI)均有下降趨勢。

代謝症候羣對健康的威脅不容小覷,但民衆想知道自身是否爲代謝症候羣高風險族羣,除了量血壓、血液檢查之外,子計劃主持人馬偕醫學院王豊裕教授建議民衆還可以進行頸動脈超音波檢查或電腦斷層掃描,確認自己是不是有頸動脈斑塊。頸動脈斑塊是從動脈硬化過程中產生,因爲膽固醇在動脈沉積後,結合纖維、鈣質而成爲斑塊,使血管變硬變厚,並不受其他變因影響,成爲檢測代謝症候羣更加準確的依據。

王豊裕教授研究發現,頸動脈斑塊與代謝症候羣具有正相關,頸動脈斑塊愈多、頸動脈狹窄程度愈嚴重或斑塊指數愈高者,罹患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疾病的風險是沒有頸動脈斑塊者的1.3倍至2.2倍不等,此外,頸動脈斑塊盛行率會隨年齡成長而增加,且男性頸動脈斑塊比例略高於女性。值得注意的是,經常運動者的頸動脈斑塊盛行率明顯較低,而有吸菸及飲酒習慣者頸動脈斑塊盛行率較高,驗證不良生活習慣也是代謝症候羣的危險因子

健康問題不只要掌握現階段狀況,民衆也關心未來發生代謝症候羣的可能性,王豊裕教授指出,透過血流動力動脈硬度檢測儀,可以進一步掌握未來十年內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血流動力動脈硬度檢測儀檢測項目包括提供阻塞性動脈硬化指數(Ankle Brachial Index, ABI)及動脈硬化指數,瞭解現階段的動脈硬化程度,更能依據年齡、膽固醇、血壓、糖尿病及吸菸等數據,推估出十年冠心病發生率及相對風險。

除了瞭解身體狀況之外,民衆也應積極做好健康管理,計劃總主持人暨臺北醫學大學邱弘毅教授開發「網健康APP」,除了搭載一般健康管理APP常見功能,包括生理、飲食及運動紀錄,更主打北醫專業醫療團隊線上諮詢,只要使用者有任何代謝症候羣相關問題,無須費用,透過網健康APP就能獲得即時且完整的衛教資訊,還能參考定期提供的衛教影片,健康自主把關。

▼中秋烤肉也可透過「網健康APP」記錄卡路里。(圖/利衆公關提供,上同

臺塑關係企業暨王詹樣公益信託與臺灣流行病學學會自100年起所共同推動的「代謝症候羣與健康相關性研究」,結合臺北醫學大學、高雄醫學大學、馬偕醫學院及中部知名大學等五大醫療單位進行「代謝症候羣與健康相關性研究暨社區、職場與學校健康促進計劃」,在「風險檢測」及「預防策略」上已有突破性發現,並呼籲代謝症候羣高風險族羣應特別注意飲食及運動,運用網健康APP做好健康管理,遠離任何可能衍生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