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八週刊|“東方神器”西遊記
這次的“考古8週刊”咱不挖墓,來聊聊“東方神器”——陶瓷,從中國去往西方,成爲全球偶像的故事。
話說在很久~很久以前,人類發現了火,從此告別茹毛飲血,擁抱燒烤。
但燒烤吃多了會上火耶,那會兒也並沒有降火涼茶,於是人類又想到了煮食。
But,用啥器皿煮?
在嘗試破瓠、蚌殼均宣告失敗後,快要絕望的人類偶然發現,泥土和適量的水混合可以捏出各種形狀,用火燒到一定溫度後會變得更加堅硬,可以拿來盛、煮食物啦!
就當大家都在製陶的時候,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卻領先一步,通過研發石灰釉、提高燒製溫度等方法,將陶器升級成了玻璃質含量較多的瓷器!
經歷了許久演變,大約在唐代,中國瓷器開始大量外銷至東亞、東南亞、中東等地。之後,隨着“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闢,瓷器和它的小夥伴絲綢、茶葉一起被轉運到地中海沿岸,在西方世界豔驚四座。宋代起,瓷器的輸出量逐漸超過絲綢,成爲中國出口產品銷量之王,其中絕大多數便是聞名天下的景德鎮瓷器。
奧斯曼帝國君主默罕穆德二世的託普卡帕宮裡,收藏着12000多件中國瓷器,比現在四處收集手辦的動漫宅們還要瘋狂;
18世紀的德國和奧地利皇室貴族們,會在中國瓷器上鑲金嵌銀,改裝成各種“浮誇風”裝飾品,就像這對乾隆年間景德鎮制白釉碗,兩碗対扣再加裝銅飾,就變成了一件洛可可風格的擺件;
波蘭國王約翰三世則在維拉努哈宮專門用一間側殿陳設中國青花瓷器,還有神聖羅馬帝國的查理五世、法國的亨利二世、英國的瑪麗王后……都是中國陶瓷的“迷弟”“迷妹”。
他專門建了座宮殿拿來藏瓷器不說,還看中了鄰國普魯士國王威廉的妃子……珍藏的瓷器,於是乎~
他就用600名高大強壯的士兵跟威廉換了127件瓷器……厲害了我的哥。
對於當時的西方人來說,陶瓷不僅是視覺上的享受,尊貴身份的象徵,更是刷新他們餐桌禮儀的“東方神器”。
因爲瓷器貴重,除了平日當作擺設,重大宴請場合也要拿出來用用才能“顯擺”出主人家與衆不同最時尚的格調。
18世紀以前的歐洲,飲食文化和餐桌禮儀其實並非我們想象中的那樣優雅。隨着中國瓷器的進口,一場“飲食革命”發生了。歐洲上流社會的飲食成爲一種社交活動,而從中國進口的套裝陶瓷餐具就是餐桌標配,用餐禮儀也變得繁瑣起來。
“東方神器”這麼受歡迎,其他國家自然也想偷師,發發財。然而,中國陶瓷的製造工藝一直是個不傳之秘。
直到一個名叫殷弘緒的人出現,中國陶瓷的製作工藝才被揭開神秘面紗。
這名字看着像個文弱書生?NO!
人家本命叫昂科雷克萊,是個法蘭西男子,在清朝康熙年間作爲第一批法國耶穌會赴華傳教士之一來到中國。而此人的傳教地,恰恰就是江西——江西有啥?景德鎮吶!明清時期的中國瓷業“扛把子”,皇室御用瓷器也基本從這兒產出。
憑着不明覺厲的社交本領,殷弘緒不僅和當地官員關係很好,還和老百姓處得不錯,這就使得原本不允許長住景德鎮的他,竟有機會出入各個窯廠。慢慢地,他探聽出了一些關於景德鎮陶瓷製作的秘訣。
1712年9月1日,殷弘緒給中國和印度傳教會會計奧日神父寫了一封信,生動、具體地談到了瓷器生產過程中胎土、釉料、燒成等一系列流程的細節。時值中國瓷器在歐洲風靡之際,該信一經發表,整個歐羅巴都high了。
歐洲瓷器製造商和匠師們彷彿看到一夜暴富的希望,紛紛託人來信詢問更詳細的技術細節。
年近六旬、早已升調到京城的他又在1721年年底專程到景德鎮進行了爲期一個多月的考察,並在次年1月25日寫了第二封信,重點回答了陶瓷製作的另一些具體問題。
前後兩封“秘籍”到手,法、荷、意、英等國開始大造瓷器,各種藝術風格的陶瓷製品也隨之出現。陶瓷也由此,真正成爲了一門世界性的技術&藝術。
八了這麼多,你是不是也想去景德鎮淘淘寶?雖然一年一度的瓷博會今天閉幕,不過沒事兒,景德鎮還有雕塑瓷廠、樂天陶社、三寶藝術村……
這些地方匯聚了世界各地的陶瓷藝術家和他們的精彩創意,常年開放等着你哦~
八妹:陳子夏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原標題:考古八週刊|“東方神器”西遊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