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全身性過敏反應的誘因有哪些?如何預防?
過敏性疾病已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列爲21世紀重點防治的重要疾病之一,每年7月8日爲世界過敏反應組織(WAO)命名的“世界過敏性疾病日”。
由於過敏物質種類繁多,再加上氣候變化和生活方式改變等諸多因素疊加影響,導致人羣中此類疾病易感性增加,常見的如過敏性鼻炎、哮喘、接觸性皮炎、溼疹、蕁麻疹等,臨牀共同特點是難以忍耐的瘙癢、皮疹和血管性水腫等症狀,並且反覆發作和遷延不愈,對人們的生活質量產生衆多不良影響,尤其以全身性過敏反應的臨牀表現最嚴重,如食物過敏或藥物過敏往往迅速起病,甚至出現過敏性休克等急診危重症導致生命危險。但若經過及時診斷治療,症狀又可以很快緩解,因此更需要我們提高認識、合理預防、規範診療、避免復發風險。
那麼,爲什麼會過敏?如何識別危及生命的全身性過敏反應?常見的過敏誘因有哪些?又如何預防和治療?
一、全身性過敏反應的表現
過敏是一種常見的變態反應,又稱爲超敏反應,主要是由免疫系統介導對粉塵、食品、藥物、昆蟲叮咬等過敏原產生的免疫反應。發生機制可分爲致敏、激發和效應三個階段,常常累及多個器官和諸多系統,表現多種多樣。
臨牀上全身性過敏反應可呈現幾十餘種症狀和體徵,在實際病例中多達90%的過敏表現爲皮膚與黏膜相關的臨牀症狀,其次85%爲呼吸系統表現,而胃腸道和心血管系統表現各爲45%。
根據2020年WHO的修訂版診斷標準,當人們出現突然發病,並且有迅速進展的典型臨牀過敏症狀和體徵,很可能就是全身性過敏反應,而且當再次發作時,過敏症狀的嚴重程度及先後順序可能與之前發作相同,其中臨牀表現可以是以下二種情形之一:
其一,急性起病,即數分鐘至數小時發病,同時累及皮膚或黏膜組織,如泛發性蕁麻疹、瘙癢或潮紅、脣-舌-懸雍垂腫脹等,並且出現至少一項有關器官功能受損的臨牀表現,如呼吸困難、喘鳴、低氧血癥等呼吸功能損害,血壓下降或者暈厥、虛脫等心血管循環障礙和終末器官功能損傷,重度痙攣性腹痛、反覆嘔吐等嚴重胃腸道症狀,特別是在暴露於非食入性過敏原後發生者。
其二,暴露於已知或很可能的過敏原後,即使沒有典型的皮膚受累表現,在數分鐘至數小時迅速發生低血壓休克、支氣管痙攣或喉部受累等症狀者。
二、全身性過敏的反應機制
WAO將全身性過敏反應機制分爲免疫性和非免疫性兩類。免疫性全身性過敏反應通常爲典型的速髮型超敏反應,是由特異性免疫球蛋白E(IgE)介導的I型超敏反應,即暴露於過敏原後數分鐘至1小時內發作,約95%的病例最常見單相病程,表現爲在症狀出現後數分鐘至數小時內達到高峰,之後會在數小時內自行消退或在治療後消退。
當人體首次暴露於過敏原時,經過免疫系統致敏作用,產生特異性IgE並與全身的肥大細胞和嗜鹼性粒細胞上的高親和力IgE受體結合,之後當已致敏的機體再次接觸相應的過敏物質後激發免疫應答,廣泛活化肥大細胞及嗜鹼性粒細胞脫顆粒並釋放和產生組胺、緩激肽、類胰蛋白酶、細胞因子等多種炎症介質進入循環系統,引起全身細小血管擴張,血管通透性增加,並使氣道平滑肌收縮,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既直接作用於組織導致過敏症狀,又募集並活化其他炎症細胞,尤其是嗜酸性粒細胞,繼續釋放出更多血管活性介質推動過敏反應的暴發性“連鎖反應”,臨牀上迅速發生周圍循環灌注不足的低血壓表現,嚴重者出現過敏性休克、喉頭水腫窒息等。
非免疫性全身性過敏反應無特異性IgE介導,是由過敏物質或不良事件誘導,直接激發肥大細胞或嗜鹼性粒細胞脫顆粒釋放炎症介質而引起的速髮型或遲髮型超敏反應,如阿片類藥物、喹諾酮類抗生素引起的藥物過敏反應。
三、全身性過敏反應的誘因
常見的過敏原分爲吸入性、食入性和接觸性等多種,能夠誘導人體過敏的過敏原多爲蛋白或多肽,偶爾是碳水化合物,臨牀研究全身性過敏反應的誘發因素中,藥物、昆蟲蜇刺毒液和食物等過敏原分別爲41%、27%和21%,其中58%的病例有一種或多種輔助因素,包括感染、運動、非甾體藥物和酒精等。
臨牀上成人食物過敏中,IgE介導的速髮型超敏反應患病率高達5%,以胃腸道症狀伴隨其他器官受累爲顯著特徵,並且急性蕁麻疹患者中約20%爲食物過敏,最常見花粉-食物過敏綜合徵,2%發生全身性過敏反應,常發生於花粉過敏患者進食生鮮水果或蔬菜後,其次對魚類和海鮮或花生和樹堅果等食物過敏的患病率爲2%,後者發病常從兒童期持續至成年,還包括少見特殊類型,食物依賴性運動誘發全身性過敏反應,青年人最常見,爲攝入小麥、芹菜和海鮮等致敏食物後2-4小時內大量運動後出現,以及進食牛羊肉或豬肉等紅肉中α-半乳糖誘發的遲髮型超敏反應,而且合併哮喘、酒精和阿司匹林等藥物、勞累應激和睡眠缺乏等觸發因素,可以降低反應閾值更易發生食物誘導的全身性過敏反應。
臨牀流行病學調查藥物過敏反應發生率大於8%以上,部分患者因過敏性休克、重症藥疹等嚴重過敏反應死亡,部分患者症狀在首次發病4~8h後會再次出現呈雙相病程,經統計前三類導致藥物過敏的藥品分別爲抗生素、非甾體抗炎藥和放射碘造影劑,並且在住院患者中最常發生β-內酰胺類抗生素藥物過敏,如青黴素、頭孢菌素類,幾乎都會引發蕁麻疹,其中青黴素速髮型超敏反應最嚴重,哮喘患者如果致敏則發生全身性過敏反應的風險更高,還需要關注多重藥物過敏綜合徵,即2種以上不相關藥物聯合用藥出現過敏反應,所涉及的藥物通常爲抗生素,這在靜脈給藥中最常見,以及慢性感染患者,尤其是病毒感染時,激活了免疫系統使得炎症介質處於預激活狀態,小劑量藥物即可出現藥物超敏反應。由於昆蟲叮咬無法避免,且膜翅目昆蟲毒液中存在過敏原,如蜜蜂、馬蜂及入侵火蟻等,因此昆蟲蜇傷中全身性過敏反應發生率多達3%,同時大量蜇傷可導致中毒反應,伴心血管疾病及應激耐受性差的患者,更易發生重度和致死性全身性過敏反應的風險。
四、全身性過敏反應治療
全身性過敏反應的嚴重程度隨時間而變化,以致發作時難以預測和識別,開始可能爲輕度僅表現爲最常見的蕁麻疹而逐漸自行消退,也可能爲重度累及多個器官,在數分鐘內進展爲致死性全身性過敏反應,因心血管循環衰竭或者氣道梗阻窒息導致患者直接死亡,從症狀開始至出現呼吸或心臟驟停的中位時間爲5-30分鐘,因此對於臨牀表現爲全身性過敏反應患者,如急性蕁麻疹、急性過敏性哮喘、急性過敏性休克和複發性昆蟲蜇刺過敏,爲防止進展危及生命應儘早給予腎上腺素的治療極爲關鍵,同時還要儘快清除誘因,進行抗休克容量復甦及心肺復甦急救處理,以期達到防止或糾治呼吸道梗阻和心血管循環衰竭的目的。
對於輕中度過敏反應予以常規抗過敏藥物治療,包括抗組胺藥,如第二代非鎮靜H1抗組胺藥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可選擇性阻止組胺與相應受體結合作用;支氣管擴張劑,如沙丁胺醇輔助腎上腺素治療重度支氣管痙攣;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對於單純性蕁麻疹伴血管性水腫或症狀已持續數日,聯合抗組胺治療的短療程糖皮質激素治療,可抑制致病炎症機制有助於取得更好臨牀療效。
五、全身性過敏反應預防
預防的關鍵包括:規避明確的過敏誘因,識別真實過敏反應和可能的促發因素,及時就醫和規範救治,降低慢性基礎疾病加重過敏反應的風險,採取干預措施避免復發,保持樂觀心態,注意生活起居、飲食得當和體育鍛煉,必要時佩戴口罩,促進機體免疫機能穩定健康,等等。
臨牀上過敏原皮膚試驗陽性,血清過敏原特異性IgE水平升高,表明患者已致敏,更易發生IgE介導的速髮型過敏反應,值得注意的是,這並不一定能證明是引起過敏症狀的誘因,仍須結合臨牀病史,如果患者暴露於這種物質後出現過敏症狀,遠離後症狀減輕而再次接觸症狀又重新出現,這基本可以明確其爲過敏誘因。
皮膚試驗也是對青黴素類藥物速髮型過敏反應評估的首選,青黴素皮試陽性患者對頭孢菌素類抗生素髮生過敏反應約2%,使用此類抗生素仍需謹慎。
對於藥物過敏患者應進行藥物過敏評估後用安全藥物替代治療,食物過敏者需遠離致敏食物並嚴格迴避觸發因素,昆蟲蜇刺毒液過敏者可採取脫敏治療,對於全身性過敏反應多次發作未確定病因患者,應鑑別是否有隱藏的誘因或肥大細胞疾病,可以使用抗組胺藥或糖皮質激素來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