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也要跑出加“數”度
科普產業作爲國家科普能力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據統計,2023年我國科普產業市場規模已突破800億元,年增長率保持在15%以上,爲國民經濟發展和國家科普能力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當前我國科普產業發展還存在專業人才緊缺、產品與服務供給不足、技術應用水平有待提高等短板弱項,難以適應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和日益多元的公衆需求。如何突破瓶頸,實現科普產業的快速發展,成爲亟待解決的問題。而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的有機融合,則爲科普產業發展帶來契機。
具體而言,數字化可以降低科普內容的製作和傳播成本,網絡化有助於實現科普資源的廣泛共享,智能化能提供個性化推薦和交互式體驗。這些特徵都爲科普產業的創新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從產業角度來看,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則能推動科普與科技、文化、旅遊等產業的深度融合,催生“科普+旅遊”“科普+遊戲”等新模式,拓展科普產業的邊界。跨界融合不僅豐富了科普的形式,也爲科普產業帶來了新的經濟增長點。
從創新角度來看,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科普產業可以更精準地觸達目標受衆,提高傳播效率,增強公衆參與感。智能化技術使得科普不再是單向傳播,而是可以實現實時互動,促進科普產品和服務的創新。網絡化特徵使得全球科普資源有效整合,有助於搭建衆籌衆創的科普創新平臺,匯聚更多的科普創意資源。
展望未來,應多方面着手,進一步通過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用好技術充分推動科普產業全面提升。
一方面,加強頂層設計。制定長期發展戰略,明確科普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定位和發展目標。鼓勵科技企業運用智能技術參與科普產業形成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建立科技企業與科研機構、高校的合作平臺,通過數字化迭代,促進科技成果向科普產品轉化。加大對科普產業創新的投入和政策支持,設立科普產業專項基金,完善稅收優惠政策,建立科普產業孵化基地。鼓勵社會資本投入,形成多元化的科普產業投融資體系。
另一方面,培養複合型科普產業人才,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需求。加強高校科普相關專業建設,開設跨學科的線下線上課程,培養具備科技知識和傳播能力的複合型人才。構建科普產業評估新體系,將數字化程度、創新性、經濟效益等納入評估指標,引導科普產業向高質量方向發展。制定數據安全、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的法規,爲科普產業創新營造良好的法律環境。建立科普產品質量標準體系,規範科普產業市場秩序,保護消費者權益。(作者:鄒沐宏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