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弋豐/校正迴歸啥意思? 意外引起政治炒作!

藍弋豐/專欄作家、臺大醫學系畢業

臺灣人原本已經越來越不看電視,不論八點檔或新聞臺,但隨着疫情發展,打從「嘉玲」時代以前,無數臺灣人天天盯着電視,準時收看的是,疫情指揮中心,陳時中部長的報告,正當疫情從先前都是零,突然間跳到數百,讓少見多怪的臺灣人驚嚇不已,陳時中部長又在人人準時收看的報告中投下四個字,「校正迴歸」調整了約400例案例日期,立刻成爲政治炒作目標。

看向國際英國當前一週平均每日確診約有1700多例,但是政治人物笑逐顏開,防疫封鎖措施逐步開放,準備要迎接疫後經濟,酒吧和餐廳重新開放,導致餐飲業勞力嚴重短缺。

相較之下,臺灣數百例,就覺得天崩地裂,風聲鶴唳,繃緊所有防疫措施,餐廳通通不能內用,聚會都暫停。有人可能會說這是因爲英國已經接種疫苗,所以老神在在,但其實英國完整接種疫苗人口比例也不過33.1%。

法國疫苗進度遠遠落後英國,完整接種僅15.1%人口,不過也同樣逐步開放,巴黎人終於能到文青嚮往的咖啡廳,開心的不得了,也一樣導致餐飲人力大缺,然而法國近來周平均每日新增案例數可是高達1.3萬。

雖然防疫總是審慎提高警覺爲佳,但比較國際情況,臺灣真的不需搞到人心惶惶,交相指責。

新北市立聯合醫院板橋院區,爲新北市首座社區快篩站,許多民衆前來篩檢 。(圖/記者李毓康攝)

國際上的「校正迴歸 」

所謂的數據校正問題,其實世界各國疫情數據都有追加或追減的校正現象,一次還可以校正以千或以萬爲單位的大量,根本稀鬆平常。

也不用說到這次疫情,就以美國人口統計來說,一翻兩瞪眼的死亡人數,常常到隔年還在校正數據,長期觀察的人知道這是統計通報數據的常態,非常多國家都這樣,不理解的人乍聽之下會覺得簡直離譜,其實只是臺灣缺乏國際常識

各國在疫情檢驗與通報上,當然都會有各種延遲與行政因素干擾,所以只要任意看任一國的疫情每日新增案例數,會有單日突然增加,或突然大減,這種情況司空見慣,也常有每到星期幾就跳動的現象。

以美國來說,3月初大約每天新增6~7萬例,但3月7日星期日,新增案例大減到4萬例,3月8日星期一爆增到9.45萬例,這是受到週日、週一的影響,每週都有類似現象,所以觀察疫情時,國際上標準的作法是以7天平均值爲主。

▲以美國爲例,確診數據調整司空見慣,甚至是以千或以萬爲單位的大量。(圖/路透)

若以國際標準做法來看,700多例單日的突然高峰,看7天平均值,自然被其他日拉下來,一點也沒有什麼好訝異爭論的,所以「蓋牌說」認爲指揮中心故意把單日分攤到其他日,純屬無稽之談。但是指揮中心也是畫蛇添足,其實只要採用7天平均值,或是採用國際上當前慣例:除了確診通報日以外,另外分出一組到依「採檢日」計算的數據,也就得了,偏偏要自行重新發明輪子,還煞有介事的喊出「校正迴歸」四個中文字,造成不必要的紛爭。

雖然不照國際慣常的做法令人費解,但是其實實際上數據處理方式並沒有什麼太大不同,充其量也不過就是一個名詞的問題罷了,本不值得浪費心力討論。但是,政治上卻引起軒然大波。

朱立倫權威解析校正迴歸。(圖/翻攝朱立倫臉書

數字宗教化 咎由自取

根本原因在於,國民每天緊盯着數字跳動,對基本統計通報本來就是會有落差的國際常識一無所知,先前指揮中心又成功塑造出數字權威的形象,一般人民把數字當成神聖,突然間跟大家說,啊,這些數字都之後還會再調整,還不傻眼嗎?這問題本質在於最初就不應該把數字宗教化,還創造什麼「嘉玲」稱呼自以爲樂,現在「出來混的總要還」。

▲臺中市警察局局長室粉絲專頁以「嘉玲又見面了」發文表達對0確診的開心與感謝。(圖/翻攝臉書)

當一個名詞問題政治化之後,衍生後續政治大亂戰,「護國心切」的部分執政黨人與支持者,眼看「校正迴歸」一直遭到譏刺,竟然發明了「地方政府漏報」說,想借此反擊,還言之鑿鑿、煞有介事。問題是,法定傳染病通報系統,從系統根本設計上,就是直接傳送資料中央疾管署,地方完全沾不上邊,是怎麼可能有地方能漏報的空間?

事實上這種設計既正確也是合理的,以臺灣國內交通之密集,地方縣市分割之零碎,要是傳染病竟然不是中央疾管署直控,那纔是嚴重錯誤。但竟有人爲了政治操作,說成臺灣好像中世紀封建國家,中央竟然無力直接管轄,凡事只能透過諸侯間接上報,這樣的說法竟然也有許多人信之不疑,簡直滑稽。

最諷刺的是,其實主要當事人陳時中部長與各地方首長之間,並沒有這樣互相攻擊,而是互相幫忙解釋,彼此互相支援,但是各黨之中許多想借此衝刺曝光與網路流量的政治撈客與狂熱支持者,卻不斷瘋狂攻擊,甚至曲解政治人物本來的話語。

陳時中爲「地方」──指基層醫療機構人員──說話,心疼他們已經很累,還要跟通報系統奮戰,說不忍苛責,卻被有心人故意解讀爲「地方政府慢報、漏報」,全然不顧實際上通報根本不經地方政府,根本沒有所謂報不報。

這些無中生有的政治攻訐,竟然佔了疫情討論的大部分。其實,數據會有落差,造成原因都是技術性的問題,應該討論的,是如何務實的解決技術問題,不是成天指着誰說有錯。

▲防疫指揮官陳時中。(圖/指揮中心提供)

「校正迴歸 」揭通報系統問題

指揮中心表示,這次需要校正的主要原因,是通報資料上的問題,事實上,不用說這次疫情,過去醫護通報法定傳染病,例如肺結核,就常常因爲通報系統設計不良,項目與頁面過多、繁複擾民,而通報到吐血、氣得想砸電腦,如今遇上疫情大量通報,產生輸入錯誤或失敗,只是很正常的現象。

這點指揮中心也瞭然於心,表示當前通報流程窒礙難行之處,陳時中部長並已經針對此一技術問題,權宜性的簡化通報流程,例如減少需處理的頁面與項目。

▲臺北市長柯文哲用圖表說明確診案例通報流程。(圖/臺北市府提供)

這個基本技術問題不會因爲疫情結束而消失。過去因爲通報量有限,醫療院所把通報工作塞給專科護理師或是行政人員,丟給他們成爲額外工作負擔,有人用血汗輸入,就覺得不關己事,所以一個用過人人抱怨的系統,竟然遲遲沒有改善。

當然,臺灣在這方面並不是最落後,各國還甚至有純粹紙本作業的可笑狀況,但,國家應該日日進步,不該與爛比爛,傳染病還要人員操作填入一大堆資料來通報,如何排除人爲錯誤?臺灣身爲IT大國,不應思考設計自動帶入資料通報的系統嗎?

通報問題以外,許多醫護人員還指出檢驗能量不足的問題,根據疾管署資料,近來一波篩檢爆量,的確讓檢驗能量吃不消,5月16日以來,每日送驗未完成判讀數量,分別爲:將近2000、將近7000、近9300、約5200、約25000,至5月21日爲約4000,這幾日累計積壓高達近3萬件之譜。

▲新北快篩站。(圖/新北衛生局提供)

檢驗能量要擴大嗎

但是,5月22日已經開始消化,不再累積未判讀,還消化了331件,所以檢驗能量這樣到底算不算充足呢?等個幾天是否真的等不下去呢?這是需要公衆討論的題目,臺灣是否應該爲了疫情投資更大量PCR檢驗設備與人員,人民可接受爲此花多少預算,畢竟疫情結束後可能大部分閒置,或是可活用去做某些研究?若有共識要增加,那就儘快去做。

這些都纔是公衆應該討論尋求共識的問題,而不是「檢驗量不夠誰的錯」,吵了老半天找個討厭鬼說都是他的錯,檢驗量就會自動倍增?或是就會不要錢了嗎?

病毒不分政治黨派,疫情尾聲全球準備好互相開放,對於還沒打疫苗的國家人民可能「另眼相看」,歧視也不分政治黨派。指揮中心到第一線基層醫療與檢驗人員現在都一個頭兩個大,不要再徒生爭端,增加他們的困擾了,省下政治口水,要討論,就討論實務上的事吧!

臺大醫院快篩站。(圖/記者林敬旻攝)

熱門點閱》

► 「核酸PCR」檢驗量能難提升 主事者被綁上沈重的政治包袱(李卓穎黃韻如、蔡牧勳葉庭育

► 連續一週單日破百!防疫有三大破口 中央地方在擦槍走火邊緣(黃韻如、鄭如韻

吳昆玉封城普篩 沒有你以爲的那麼容易!

黃奎博/疫苗外交下的臺灣 美國的善意在哪兒?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