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誠儒:我不說真話就沒人敢說 太可笑了

擔任場記李誠儒(右一)與86版《西遊記》導演楊潔(前)等人。

電視劇重案六組》中,李誠儒(左一)飾演“大曾”曾克強

電影大腕》中雖然只是客串,但李誠儒飾演的角色讓人印象深刻。

李誠儒(中)自導自演的電視劇《紅牆綠瓦》,光劇本就寫了十年。

電視劇《前門樓子九丈九》

電視劇《新世界》

電視劇《東四牌樓東》

李誠儒參加新一季《演員請就位》。

李誠儒有着典型老北京人的“做派”,喜歡聽戲、喝茶、玩花鳥魚蟲。光是遛鳥這件事就頗有講究。畫眉鳥每天早上要掛曬兩個鐘頭,然後喂上蟲、水,再罩上黑色的布;遛的時候也不能把手擡得太高,要垂直着自然地擺動。“你看好多老北京的戲裡面,凡是玩鳥的,沒有一個不出錯的。”

看不慣就說,不服氣就來,是“北京得爺(得爺指很拽的人)”的特點。從小生活在皇城根腳下的李誠儒,骨子裡也始終保持着這種脾性。也正因如此,在綜藝節目《演員請就位》的前後兩季中,於行業習慣留面子、顧粉絲的語境裡,他仍以“如芒刺背,如坐鍼氈,如鯁在喉”這樣一針見血的評價成爲“衆矢之的”,也被大衆冠以“敢於說真話的人”。

“如果我不說,就沒人敢說。這太可笑了吧。”李誠儒在談到他認爲“越來越不是那麼回事”的演藝圈的時候,總會些許提高聲調。上節目之後,他也會時不時看看評論。他不在乎,只是覺得好笑,看着那些不認識的人把他過去的經歷,說得頭頭是道,揣測他仗義執言的背後是想紅?是財大氣粗不在乎資源?抑或是習慣把自己的思想強加於別人?“都不是。”李誠儒回答。“恰恰是因爲我骨子裡的正氣。我不允許褻瀆演員這個職業,這纔是我真正的動力。”

A 皇城根下苦學十年戲

李誠儒的認知中,無論是否科班出身,想要成爲演員,至少要爲表演吃過苦。

出生於上世紀50年代,家在故宮景山邊上,李誠儒是地地道道長於皇城根下的老北京人。中學畢業後,他被分配到景山服裝廠做學徒,第一年只有16塊錢的月工資,第二年18塊,第三年漲到21塊。那時他業餘最大的愛好,就是去家東邊步行十分鐘的北京人藝,蹭票看話劇。有次他在看話劇《針鋒相對》時,被其中一個嗓音極具穿透力的演員深深吸引,那種令場上所有人瞬間黯然失色的表現力,讓李誠儒心裡默默地想,一定要和這人學表演。

機遇從天而降。在某次北京民族宮的地方戲調演檢票口,李誠儒偶遇了這位演員——北京人藝的表演藝術家董行佶。董先生飾演過話劇《雷雨》中的周衝,《日出》中的胡四,《蔡文姬》中的曹丕,曾是中國朗誦界頂尖的藝術家之一。李誠儒鼓起勇氣,怯懦地跟這位藝術家求學,“我想跟您學表演。”那時李誠儒也會朗誦幾篇散文。然而第二天,在人藝宿舍與老師的第一次見面,僅是《誰是最可愛的人》第一句,李誠儒就念了三個半小時,之後便被老師“轟”了回去,“如果下禮拜來還這樣,就別來了。”

那時李誠儒每週去先生家學習,每天早上六點至八點去故宮牆根下練臺詞,一學就是十年。他往往會因爲一句詞反反覆覆唸誦四五個小時。

老師曾經告訴李誠儒,演員就像你做衣服一樣,作品就是面料。例如這個角色患有肝癌,你就應該捂着右腹走上去,有氣無力地說出他想表達的話,彷彿看到他在你面前,你就是他。李誠儒茅塞頓開。臺上那一刻,演員不是自己,就是這個角色。“現在會說臺詞的,或者嘴裡沒毛病的演員,幾乎沒有,能達到老師對我們的要求的,幾乎沒有。”

B 下海經商第一桶金

李誠儒從不迴避,自己曾是中國較早淘到第一桶金的人。

1977年中國恢復高考,1978年後北京電影學院才陸續恢復招生,彼時李誠儒已經24歲了(招生簡章的年齡是18歲至22歲),只能進業餘進修班。1981年,李誠儒曾毛遂自薦出演86版《西遊記》中的唐僧,但因爲太瘦,口才卻還不錯,被導演留在劇組當場記。直到五年後《西遊記》殺青,李誠儒在夢想與現實中躊躇再三,最終選擇了先賺錢。

幸運的是,他似乎擁有天生敏銳的商業嗅覺。上世紀80年代的中國正處於賣方市場,誰有貨誰就能賣錢。李誠儒發現某些水果公司囤積了很多蘋果,於是便起意批發給各個單位當做逢年過節的職工福利,並從中賺取“差價”。而後他做過服裝、百貨、電器,極強的溝通能力,以及對商業市場的適應力,讓他的生意做得順風順水,積累了大量原始資金。上世紀90年代初,他在北京西單的黃金地段開了一家800平方米的服飾店——“特別特”。上海、福州、廣東的皮鞋在這裡均有銷售;風衣則是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服務。生意最火的時候,“特別特”一批風衣可以賣出十萬件,一天的盈利最高達到五六十萬元。

李誠儒無疑是一名成功的商人。他看待當下的一些經紀公司,就像看當年所謂的“包裝公司”,挖掘幾個俊男靚女,不用培養,直接削尖腦袋上選秀節目,盡一切可能讓他們紅起來,賺快錢。爲了盈利,想盡一切辦法把自己的商品賣出去。在李誠儒的誠信體系中,無法接受這樣看似合理的商業邏輯。他對自己賣過的每件風衣,要求就是質量第一,價格不能胡漲,成本之上大概也就是30%。“我只管東西好不好,誰炒得好,我從來都不看。”

C 只拍歷史正劇,不喜歡胡亂編造的宮廷

《演員請就位》讓李誠儒也體驗了一把被“網曝”的感覺,不少網友扒出他年輕時從商的經歷,認爲他因爲“財大氣粗”纔敢如此直言。實際上,李誠儒的財富積累早在1993年底倒騰外匯時,就隨着貿易戰的玩家們,一同“全軍覆沒”了。

但這並不是他迴歸演員行業的主要原因。在經商的那些年,他曾經多次問自己最愛的是什麼?他時常疑惑,從小熱衷表演,苦學十年,爲何最終卻在經商?“我還是太熱愛它(表演)了,甚至不惜放棄更能盈利的東西。”

從電視劇《過把癮》《東邊日出西邊雨》《重案六組》,到電影《一聲嘆息》《大腕》,李誠儒始終以塑造角色作爲自己最開心的事,無論戲份多少。

在他家中掛着一幅巨大的油畫,上面畫着他演過的每一個經典角色:大曾、程瘋子、周彝貴……還有李誠儒本人。他希望別人在街上認出自己時,叫的是角色的名字。

“也就近幾年,可能因爲我在欄目上說了一些話以後,大家才知道我是李誠儒。”這並沒有令他很開心。李誠儒原本是排斥綜藝的,接的原因是“沒戲拍,沒飯吃,想演戲。有話題才能演戲。”他平靜地說。這是一個在他看來,自己始終熱愛,但“越來越不是那麼回事”的行業。

他掙扎過,對抗過。2010年,李誠儒投資了6000餘萬,自導自演了歷史劇《紅牆綠瓦》。這是一部電視劇版的《火燒圓明園》《垂簾聽政》,聚焦1840年以後兩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用船堅炮利轟開了中國國門,火燒圓明園,讓中國人簽訂了喪權辱國條約的歷史。他想拍一部地道的、尊重歷史的好作品,希望現在的青少年勿忘國恥。“我不喜歡那些胡亂編造的宮廷劇。”他曾多次直言,“我的標準就是九個字:按正史,拍好看,找市場。”

寫了十年的《紅牆綠瓦》,至今未播

《紅牆綠瓦》的劇本,李誠儒寫了十年,翻遍了正史、野史,融入了很多鮮爲人知的歷史細節。如今他仍記得劇中的每一場戲,例如廟堂之上太子重場戲,當宣佈“封皇六子奕……”時,話音未落,李誠儒要求飾演老六的演員驚喜且驕傲地微微擡頭,老四奕詝則失望地低着頭;“……爲親王。封皇四子奕詝爲太子。”此時老六要由驚喜轉爲驚愕,老四會同時驚訝地擡頭。隨後李誠儒把音樂推到最宏偉,原本性格懦弱、身體殘疾的老四瘸着一條腿,卻氣勢高傲地走到廟堂之上。這是一場僅幾分鐘,且沒有多餘臺詞的戲,但在李誠儒的鏡頭語言中,卻是一名演員活在角色身體裡的敬畏與忘我。

當年在《紅牆綠瓦》中飾演少年咸豐(奕詝)的是演員韓棟,拍這部戲時,同在橫店的《步步驚心》劇組曾臨時需要一名男演員飾演阿哥,正好剃了光頭的韓棟和李誠儒商量,能不能串一下戲。“沒想到我這戲沒播,胡編亂造的戲播了,還火了。”

實際上,《紅牆綠瓦》殺青後很快過了審,卻始終沒有電視臺買單,且至今未播。“我太困惑了!”李誠儒提高了音調。那時他面對的是,買片子可以,但還要花幾十萬一集買收視率;他苦寫十年的片子賠錢壓在手裡,電視裡卻播着親王和妃子泛舟湖上,談情說愛。這些年,李誠儒幾乎不再看電視劇,“太束手無策了,甚至悲痛欲絕,疾惡如仇。”

“爲什麼敢說,因爲知道什麼是對的”

李誠儒的眼睛裡揉不得一點沙子,尤其對於自己熱愛的演藝圈。無論面對的是德高望重的大腕,抑或粉絲千萬的鮮肉,他的“真話”就像一把戳在軟肋上的刀,也像一面鏡子,讓人不得不直面浮華背後的破碎。

去年,李誠儒上了《演員請就位》後,另一檔表演節目《我就是演員之巔峰對決》也邀請他坐鎮點評。節目中劉曉慶、張鐵林再次出演了電影《垂簾聽政》的改編片段,其中一個細節是,顧命大臣肅順把董元醇拉到熱河,把他的舌頭割了。“胡說八道呢!當時董元醇在山東,壓根兒就沒見過顧命大臣。”在節目中他顧不得臺上是多年的老友,直言這部戲的硬傷。這是李誠儒的原則和底線。

他不明白,爲何說真話在演藝圈成了稀有品質。就像對於《演員請就位2》中“S卡”的爭議,李誠儒始終想不通,爲何明明是“翻手爲雲,覆手爲雨”,明明S卡就應當給演技好的演員,就像公司經理應當獎勵業績好的員工一樣“天經地義”,卻被“無理攪三分”。

“(沒有人願意說)因爲他們怕丟失更多資源,而我不存在這個問題。我爲什麼敢說,因爲我知道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對的。我認爲這就是不對的,再這樣下去就不行。這纔是我的動力。”

上《演員請就位2》前,李誠儒也曾詢問自己北電同學的意見,這一季到底還要不要去,還應不應該繼續仗義執言。“咱們都60多歲了,怕什麼?你說出了我們的心聲,你不說就沒勁了。”莫名被塑造成“正義”的化身,李誠儒有些欣慰,“好在我的呼聲還是很高的,(這個行業)還是有希望的。”

採寫/新京報記者 張赫 人物攝影/新京報記者 鄭新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