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響中國】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習近平文化思想極大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構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篇,是新時代黨領導文化建設的最新成果、理論總結和智慧結晶,標誌着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爲指引,更好地肩負起新的文化使命,以“兩個結合”爲法寶,深入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出場邏輯

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爲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奠定了科學的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魂脈,爲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確立了基本的價值立場、理論特質和實踐遵循。從主體維度看,馬克思主義闡明瞭文化的內在本質,強調正是人的勞動創造了文化,人是文化形成、建設、交流的主體。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主題是“人的解放”,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和全人類解放。這一價值立場決定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必然遵循“人的邏輯”而非“物的邏輯”,是以人民爲建構主體、以人的解放爲目標取向的人類文明新形態。從理論特質看,馬克思主義指出,任何文化都有其產生的特定自然、政治、經濟、歷史條件,因而文化具有民族性特徵。馬克思主義還揭示了文化發展的客觀規律,強調作爲上層建築的文化會隨着生產方式的變革而不斷髮展演進。同時,生產力的發展必然推動人類社會由“民族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無論物質生產還是精神生產都日益顯現世界性特徵。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作爲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具體表現,必然呈現出民族性和世界性有機統一的特質。從實踐遵循看,馬克思主義將文化置於同經濟與政治相互關係的整體框架下闡釋其地位和作用。因此,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需要遵循整體邏輯,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的協調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了豐厚的思想資源。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中華文明的現代形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其根脈。中華民族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在長期歷史實踐中創造並形成了燦若星漢的中華文明。中華文明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蘊含着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爲中華民族的延續生髮出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而且爲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積澱了肥沃的文化土壤。

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成就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開闢了堅實的實踐路徑。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生成離不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傳承,更不能脫離基於特定空間的實踐探索。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磨難,在內憂外患的衝擊下開啓了對現代化的探索。中國共產黨在反思近代探索的基礎上,以馬克思主義爲指導,經過28年的浴血奮戰,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爲現代化建設掃清了障礙。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在借鑑各國現代化經驗的基礎上,對現代化的認識不斷加深。1978—2002年,由“現代化”到“中國式的現代化”凸顯了對建設現代化國家的戰略構想,把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確立爲社會主義現代化全面發展的三大基本目標。2002—2012年,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快速發展,形成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佈局。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理論和實踐上取得重大突破,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的持續性實踐中探索出的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之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生成和建設,內蘊於中國式現代化的形成和推進,兩者具有歷史進程的同一性。

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爲指引

習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時代黨領導文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爲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供了理論指導。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站在新的歷史高度上推進文化建設,指路明向、正本清源,推動我國宣傳思想文化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人心,全國各界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黨對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更加牢固,文化建設法治化水平明顯提高,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日益健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取得巨大進展,中華文明的傳播力和影響力顯著增強。偉大實踐催生偉大理論,習近平文化思想在新時代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實踐中應運而生,標誌着中國共產黨對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達到歷史新高度。新時代文化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爲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了堅實基礎。

習近平文化思想是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的精神旗幟,爲意識形態工作指明瞭前進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意識形態決定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推進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需要高擎習近平文化思想旗幟,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發揚“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壓”精神,敢於旗幟鮮明向國內外一切“非馬”“反馬”觀點亮劍,敢於同一切歷史虛無主義、民族虛無主義、文化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短兵相接。同時,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作爲人類文明新形態,在理念上尊重文明多樣性,在行動上促進文明交流互鑑,在目標上實現“美人之美、美美與共”。

習近平文化思想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思想保證,爲擔負新的文化使命確立了行動指南。中華文化繁榮興盛,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應有之義。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一個民族要走在時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沒有理論思維,一刻不能沒有正確思想指引。”理論所指,行之所向。習近平文化思想明確了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使命任務的五個方面,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我們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爲指導,把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基本內涵,不斷增強歷史文化傳承力、核心價值凝聚力、共同價值引領力、先進文化創造力、國家形象展示力,做到明體達用、體用貫通,以“七個着力”爲實踐路徑,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以“兩個結合”爲法寶

堅持“第一個結合”,確保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社會主義性質。社會主義的國家形態和制度設計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生成的根本政治前提。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領導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開拓中完成其他各種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艱鉅任務,就在於“第一個結合”把馬克思主義運用到中國具體實際,科學分析並指明中國的前進方向。同時,“第一個結合”的不斷推進也在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促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開闢馬克思主義新境界。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上,需要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具體實踐,推動中華文明的現代轉型,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堅持“第二個結合”,彰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中國特色。習近平總書記對“第二個結合”的內在邏輯和戰略意義作了精闢闡述:“彼此契合”是前提,“互相成就”是路徑,“道路根基”是基礎,“創新空間”是關鍵,“文化主體性”是根本。要深刻認識人民至上與民本主義的價值立場、共產主義與天下大同的價值目標等方面的內在契合性,深入挖掘其契合點。牢牢把握互相成就的路徑,深刻認識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缺一不可,既要用馬克思主義真理力量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優秀因子,賦予其時代性內涵,也要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賦予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讓馬克思主義講中國話、表中國意、入中國心。

以“兩個結合”爲根本要領,造就中華民族新的文化生命體。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結合’的結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新的文化生命體必然經由“結合”而形成,兩者是有機統一的關係。脫離中國實際,尤其是脫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抽象地、空泛地討論馬克思主義,“結合”就會成爲懸置的空話而無法落地。同時,離開馬克思主義提供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就可能偏離正確方向。從文化主體性來看,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人民造就新的文化生命體的過程,就是確證並鞏固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的過程。從精神特質看,新的文化生命體必然實現民族性和世界性的有機統一,既是中國式現代化在價值層面的獨特表達,又具有面向世界的普遍意義。新的文化生命體的形成需要久久爲功,在中國式現代化實踐中,持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傳承弘揚革命文化,積極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爲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深厚底蘊和強大動力。

(作者:王雪超 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天津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