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學者:民間政治對話亟須鋪路立制
兩岸民間政治對話的路徑與機制,成爲正在此間舉行的第二十二屆海峽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的焦點議題。與會兩岸專家學者指出,開展兩岸民間政治對話並進一步建立對話機制,有助於破解兩岸政治難題,爲未來尋求合情合理地解決兩岸政治問題創造條件。
「事實說明,兩岸政治對話無可迴避,現階段開展民間領域的政治對話,對兩岸關係穩定發展有百利而無一害。」臺灣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教授潘錫堂說。他分析說,兩岸制度化協商儘管秉持「先經後政、先易後難」的原則,但實際運作已難免碰到經中有政、易中有難的情況,政治的內涵和困難的分量在實際協商過程中持續增加。
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教授李振廣則指出,兩岸民間智庫學者之間進行政治對話,有助於分散和削弱外部對兩岸政治談判的壓力和阻力,使兩岸更多的民衆通過學者之間的爭論、研討,真正瞭解當前兩岸政治關係問題的癥結與兩岸關係的現實,實現對多年形成的政治禁忌辭彙的去敏感化,讓兩岸雙方得以在政治性議題上坦然面對,逐漸積累共識,爲條件成熟時開展正式政治對話打下良好基礎。
▲兩岸學者認爲,民間政治對話亟須鋪路立制。上圖爲示意圖,中山論壇600兩岸政商大老齊聚。(圖/東森新聞)
如何建立兩岸民間政治對話機制,更有效地爲兩岸官方正式對話做鋪墊?上海臺灣研究所研究員朱愛莉建議,目前除了純民間的學者或學術團體的對話以外,還要有具備一定背景的智庫、社團間的對話,以及部分政黨對話。展望未來,兩岸民間政治對話應有明確的路徑鋪設,包括一致的功能性目標、明確的對話步驟,要使此類對話從各說各話、暢所欲言,進入互動交流、尋找交集乃至發揮創意、建立共識的新階段。
臺灣成功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周志傑補充說,眼下兩岸學術活動正朝向議題分化的方向發展,建議每次會議或論壇結束時,主辦方能歸納、整合與會者觀點,提出有建設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議概要,以最大化發揮民間對話去異求同的功能,幫助兩岸雙方增加互信、減少誤判。
專家學者還認爲,兩岸民間政治對話應該積極吸納民進黨人士參與。臺灣中山大學社科院院長林文程說,在不預設前提的情況下暢所欲言甚至意見交鋒,有助於凝聚多方政治智慧,真正實現兩岸各界全面參與,共同應對兩岸政治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