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觀察 | 2023年“國家賬本”中的“加減乘除”

(原標題:兩會觀察 | 2023年“國家賬本”中的“加減乘除”)

提高赤字率和地方專項債、加大民生保障力度、稅惠持續助企紓困……2023年的“國家賬本”背後,反映出政府資金的投向,傳遞了政策調控的動向,彰顯了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注重精準、更可持續。

加法:適度加大財政政策擴張力度

根據預算報告,今年赤字率擬按3%安排,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

赤字率上調,是適度加大財政政策擴張力度的表現之一。“這一指標的設定,保證了政策的連續性、必要的支出強度。同時並未過度提高赤字率,這爲未來財政可持續性和財政空間奠定了基礎。”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恆表示。

如何拉動有效投資?地方政府專項債是重要工具。今年擬新增專項債務限額38000億元,比上年增加1500億元。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表示,專項債規模適當提高,既考慮了當前應對不確定性風險的需要,也考慮了中長期政府債務風險的可控性。

預算報告提出,今年將加強財政資金統籌,優化組合財政赤字、專項債、貼息等工具,擴大財政支出規模,保持必要的支出強度,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安排275130億元,增長5.6%。

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財政廳廳長劉文傑表示,今年財政宏觀調控力度進一步加大,通過統籌財政收入、財政赤字、貼息等政策工具,擴大支出規模,優化支出結構,更好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引導帶動擴大全社會投資。全面落實擴大內需戰略,完善財稅引導措施,激發社會消費潛能,促進消費市場回暖升級。

減法:以政府過“緊日子”換老百姓過“好日子”

“過緊日子”已經連續多年出現在預算報告中。“節用裕民”延續了之前的主基調,意味着政府要用“緊日子”換取“好日子”,用“三公”經費的“減法”助力民生福祉的“加法”。

預算報告提出,堅持黨政機關過“緊日子”,把牢預算管理,從嚴控制一般性支出,強化“三公”經費預算管理,安排一般公共服務支出1567.99億元,比去年下降0.7%。

騰出的財政資源將被用於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今年,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力度進一步加大,安排100625億元,增長3.6%。

在財政部部長劉昆看來,政府過“緊日子”不是短期應對措施,而是應該長期堅持的方針政策,要壓減開支,騰出更多財政資源,支持地方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以政府過“緊日子”,換老百姓過“好日子”。

乘法:減稅降費推動形成“水深魚歸”良性循環

今年將完善稅費優惠政策,對現行減稅降費、退稅緩稅等措施,該延續的延續,該優化的優化。

“2023年,各項稅費支持政策仍將對助企紓困、穩住經濟大盤發揮重要作用。”財政部副部長朱忠明透露,財政部將綜合考慮財政承受能力和助企紓困需要,儘快研究明確政策,抓好落地見效,推動形成“水深魚歸”“水多魚多”的良性循環。

從預算報告來看,今年將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徵收率階段性降至1%,繼續對月銷售額10萬元以下的小規模納稅人免徵增值稅,對生產、生活性服務業納稅人分別實施5%、10%增值稅加計抵減。聚焦科技創新、重點產業鏈等領域,結合實際新增出臺針對性的減稅降費政策。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稅務局黨委書記、局長李傑表示,將深刻把握經濟發展新變化、新趨勢,充分發揮稅收職能作用,持續落實落穩落細各項稅費優惠政策,在擴大國內需求、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助力企業科技創新、鼓勵民營經濟發展壯大、支持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發展、擴大對外開放等方面多作稅務貢獻,最大限度提振市場信心、激發市場活力,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除法:注重地方債風險防控不鬆懈

防範地方債風險,確保財政運行可持續,依然是今年財政預算報告的重點。

財政部在預算報告中表示,將從資金需求端和供給端同時加強監管,阻斷新增隱性債務路徑,堅決遏制隱性債務增量。督促省級政府加強風險分析研判,定期監審評估,加大對市縣工作力度,逐步降低債務風險水平,穩妥化解隱性債務存量。對新增隱性債務等問題及時查處、追責問責。

“爲了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監管部門將通過‘調結構、化存量、遏增量’減輕財政還本付息壓力,保證財政安全運行,增強財政可持續發展能力。”中國財政預算績效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張依羣認爲。

今年財政赤字規模有所擴大,但從構成看,新增加的5100億元赤字均爲中央赤字。地方財政赤字7200億元,與上年持平,規模並未增加。

紅塔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奇霖預計,未來隱性債務將和顯性債務合併監管,部分高成本、短期限的隱性債務將通過銀行信貸展期、債務限額內的地方政府債券來置換,避免債務頻繁到期導致財政資金週轉壓力加大,也避免債務成本過高拖垮財政,使得金融風險向財政風險傳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