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寧晚年飽受病痛折磨,臨終前要毒藥,斯大林卻沒同意

列寧是俄國革命的先驅,是十月革命的領袖人物,他的一舉一動也曾對世界有着深遠的影響。

但就是這樣一個英雄般的人物也逃過晚年飽受病痛折磨的命運,甚至在列寧臨終前,跟斯大林要一件東西,斯大林都沒有同意。

有人說這是因爲列寧晚年與斯大林不和,所以纔會這樣,但事情真的是這樣嗎?

國際無產階級革命的偉大導師

列寧出生於1870年,他少年時勤奮好學,在校時一向學習成績優異,還曾因爲品學兼優獲得過金質獎章。

在少年時,列寧目睹了家鄉貧民的困苦生活和悲慘遭遇,也激起了他對勞動羣衆的深切同情和對社會現實的強烈不滿。

但當時,列寧還不知道應該如何才能拯救勞動人民,於是他只能廣泛閱讀進步書籍,特別是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者的著作,深受進步思想的影響。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列寧看到了哥哥帶回來的《資本論》,從此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併成爲了一名馬克思主義者。

從1893年開始,列寧在聖彼得堡組織和領導馬克思主義小組活動,並積極傳播馬克思主義。1984年,列寧系統闡述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闡明瞭人民羣衆纔是歷史的創造者,提出建立工人階級政黨的重要任務。

在考察西歐的工人運動後,列寧回國在聖彼得堡成立了工人階級解放鬥爭謝暉,第一次在俄國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和工人運動的結合。

不過,因爲內奸的告密,列寧在經過了14個月牢獄生活後,又被判處流放三年。

但在此期間,列寧並沒有放棄對於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研究,在結束流放生涯後,列寧又前往瑞士日內瓦大學留學,在歐洲各地從事政治活動,並創辦了第一份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報紙《火星報》,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

1903年,在俄國社會民主共黨的代表大會上,形成了以列寧爲核心的布爾什維克及其思想體系,標誌着列寧主義的形成。此後,列寧致力於建設一個新型無產者及政黨,並豐富和發展了無產階級革命、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開始直接領導布爾什維克的工作。

在俄國二月革命後,列寧輾轉歸國,迅速成爲了俄國革命運動的領袖。他起草了武裝決議的起義,並在斯莫爾尼宮親自指揮武裝起義。11月7日,布爾什維克佔領了冬宮,推翻了俄國臨時政府,建立了社會主義民主政府。

1918年,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七次代表大會上,布爾什維克黨正式更名爲俄國共產黨(布爾什維克),同年俄國頒佈新的憲法,蘇維埃俄國正式建立,爲全球共產主義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列寧也就成爲了當仁不讓的國家領袖。

隨後,列寧大力組織建設共產國際,推動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思想走向全球,支持和重視殖民地、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

無可否認的是,蘇俄確實一度是我國革命的導師,列寧也曾對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表達過深切關注。

在蘇俄的武裝鬥爭基本結束後,列寧和蘇維埃的政權的主要任務就變成了“如何建設社會主義”。

在這個問題上,列寧同樣進行了艱苦探索,並提出了國家電氣化、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等重要的經濟政策,推動了俄國的經濟社會建設發展。

列寧是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締造者、第一個無產階級政黨的創造者,是當之無愧的國際無產階級革命的偉大導師和精神領袖,也是20世紀全球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可就算列寧擁有再多頭銜、做出了再多貢獻,也沒有改變他晚年遭受病痛折磨的命運。

而且,在列寧的晚年,他與斯大林的關係一直都是外界津津樂道的話題,許多人堅信,晚年時的列寧與斯大林不和,可事情真的是這樣嗎?

列寧晚年真的與斯大林不和嗎?

列寧晚年的身體狀況並不好,此前由於緊張的革命與戰爭,列寧的身體健康已經受到了嚴重的損害。而暗殺事件雖然沒有要了列寧的命,卻在他的頸部留下了一顆子彈,非常靠近脊柱。

最終,是由一名德國醫生爲列寧取出了子彈。

可雖然子彈被取出,但列寧的身體狀況並沒有完全恢復。

到了1922年5月,列寧第一次中風,導致他右側部分身體癱瘓,於是,列寧開始減少政務工作,並留下了一份遺囑交給妻子克魯普斯卡婭。

從內容上來看,這是列寧的“政治遺囑”,列寧提到了當時蘇共高層中的6個關鍵人物,包括斯大林、托洛茨基、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等人。

後來列寧到了當年12月,列寧又發生了第二次中風,此後他就徹底停止了政治活動,只是通過有限的口授記錄來提出自己的意見。在第二次中風的一段時間裡,列寧還對此進行過補充,並總結爲《給大會代表的信》。

有資料顯示,列寧在提到斯大林時表示,他沒有把握斯大林能夠“永遠謹慎地使用他所掌握的權力”,而且還指出斯大林有“性格問題”,建議蘇共高層將斯大林從“總書記”的位置上換掉。

雖然列寧曾用類似的筆墨、直接指出了另外5名蘇共高層的優缺點,但在之後的補充中,列寧似乎對斯大林有諸多意見,還指責斯大林辱罵他的妻子,甚至提出要和斯大林“絕交”。

不少人據此認爲,列寧在晚年時與斯大林的關係並不好,還有人提出,列寧曾希望與托洛茨基結盟,但斯大林作爲列寧名義上的“監護人”卻將列寧控制了起來,不讓他發表自己的意見。

一直到上世紀30年代,托洛茨基還曾以“列寧遺囑”爲依據攻擊斯大林,赫魯曉夫也曾當衆讀出信件內容,引發了激烈的轟動。

看起來,列寧和斯大林存在矛盾的事情似乎是鐵板釘釘了。

但有學者指出,從一些細節來看,也許列寧與斯大林之間並沒有那麼水火不容。一方面,赫魯曉夫所知的遺囑內容,就是來自於托洛茨基,可托洛茨基對於“遺囑”的態度似乎本來就是模糊的。

1925年時,托洛茨基就曾激烈批評過一本美國激進分子所寫的《列寧逝世以後》,聲稱整本書都在“撒謊”,還表示根本就不存在什麼“遺囑”。

直到上世紀30年代,托洛茨基纔對此事的態度發生了180度大轉變,言之鑿鑿地聲稱存在遺囑。

更多人認爲,實際上一些蘇共高層將列寧逝世前所留下的一些信件、文章強行“捆綁”在一起,形成了所謂的“政治遺囑”。

此外,當1922年12月列寧第二次中風之後,斯大林還曾專門召開緊急會議,提出爲了保障列寧的身體健康、情緒穩定,應當儘量避免外人探視,但至少要保證他每天10分鐘的口授時間,並減少他與政治問題的接觸。

看起來,斯大林是在努力在列寧的政治生活和個人健康問題上尋找平衡。

不過,由於列寧的妻子克魯普斯卡婭違反了這一點,多次與列寧談及政事,在列寧病情驟然加重後,斯大林也曾言辭粗暴地斥責過克魯普斯卡婭。

直到第二年3月,列寧才得知此事,並要求斯大林立即道歉,也許這正是後來有人認爲,列寧提出“反對我妻子就是反對我”的由來。只是,根據克魯普斯卡婭所言,她那時候早已與斯大林和好,順利解決了問題。

也就是說,也許單純用一些信件來推斷列寧與斯大林的關係,有斷章取義之嫌。但如果列寧與斯大林之間並無太大的矛盾,爲什麼列寧在晚年時與斯大林要一件東西,斯大林卻始終不給呢?

列寧臨終前要一件東西,斯大林沒給

這就要從列寧所要的東西是什麼來說起了。

在列寧發生2次中風後,他就停止了全部政治事務,並將權力移交給了斯大林、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三人。

但在列寧第一次發生中風之後,他依舊一直對自己的身體狀況十分擔心,尤其是擔心自己因爲殘疾而失語、無法繼續工作。所以,列寧就要求給他提供毒藥,讓他在必要的時候可以結束自己的生命。

這個要求,列寧向妻子克魯普斯卡婭提過,也向斯大林提過,但由於政治局委員們都反對,列寧並沒有得到自己“心心念念”的毒藥。

一開始,列寧是向自己的妻子討要毒藥的。爲此,克魯普斯卡婭還曾給斯大林打過電話,她說列寧的身體狀況十分糟糕,心理狀況也不盡如人意,他想獲得氰化鉀以求能夠在必要的時候解脫。

當時,克魯普斯卡婭也曾動搖過,不忍看到丈夫受折磨,想給他提供氰化鉀,卻沒有勇氣這麼做,於是給斯大林打電話以尋求支持。

接到電話後,斯大林還給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寫了絕密便條,簡單描述了此事,兩人都認爲堅決不可以這麼做,實際上,他們對於列寧的病情恢復都是抱有希望的,此事最終就不了了之。

在從妻子處取得毒藥失敗之後,列寧又直接向斯大林討要毒藥。

據列寧的秘書福季耶娃回憶,在1922年的夏天,列寧曾經對斯大林說,如果他的身體情況發展到失語,那麼他就要服毒,因此他想要擁有毒藥。

當時,斯大林在口頭上答應了,但最終卻沒有執行列寧的要求。

這主要可能是因爲列寧的妹妹伊利尼奇娜在得知此事後提出了堅決反對,她覺得中風是有轉機的、即使失語也是可以恢復的,並沒有要用到毒藥的地方。

當然,斯大林本人可能也對列寧的病情恢復抱有希望,因此並沒有執行列寧的要求。

這並不是列寧最後一次索要毒藥,當列寧再次中風之後,他還曾派人再到斯大林處討要氰化鉀,但當時斯大林直接拒絕了列寧的要求,最終,直到列寧去世,斯大林都沒有滿足他的要求。

1923年3月,列寧第三次中風,這次直到去世前,列寧都臥牀不起,也不能說話。

1924年1月21日,列寧在戈爾基村逝世,終年53歲。

在軍史專家沃爾科戈諾夫所著的《列寧政治肖像》一書中,曾專門提到了列寧向斯大林索取毒藥一事,並專門輔以解密檔案文獻爲證,可見此事的真實性應當是能夠得到確認的。

不過,托洛茨基對此卻提出了質疑,他曾在《斯大林評傳》中提到,雖然斯大林曾告訴他列寧索取毒藥一事,但他卻覺得,當時列寧與斯大林的關係已經走向“公開決裂”,列寧怎麼會將這樣一件決定生死的事情交給一個自己不信任的人?

許多人都認爲,正是因爲列寧與斯大林的關係走向了決裂,他纔會認爲只有斯大林會滿足他這個要求。

但也許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如果我們相信列寧與斯大林並沒有真正走向決裂,他們之間只是有一些矛盾,而並非太大的矛盾,那麼列寧向斯大林索要毒藥的舉動,也可以被視作是列寧信任斯大林的表現。

從列寧一開始是向自己的妻子討要毒藥、吐露心事來看,也許列寧只會對自己信任的人提出這樣的要求,而斯大林最終並沒有給出毒藥的舉動,也說明了他對列寧的恢復健康仍是抱有希望的。

不過,隨着時間的流逝,已經沒有人能夠再能真正得知事情的真相了,似乎也沒有人真正“在乎”事情的真相,畢竟甚至還有人提出了“毒殺”的陰謀論,我們很難說這到底是爲了尋找列寧去世的真相,還是爲了實現政治打擊的目標。

只是拋開這些不談,一代領袖在晚年時落得如此淒涼的下場,最終只能在自己最“害怕”的失語中走向生命的終點,也不免讓人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