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尚希、劉元春、羅志恆最新發聲,聚焦央地財政關係的現狀與改革

紅星資本局10月12日消息,今日,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聚焦“央地財政關係的現狀與改革”舉辦研討會。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上海財經大學校長、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聯合創始人劉元春,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恆分別作演講。

劉尚希:

地方困難不是“財”的問題

劉尚希指出,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和地方財政狀況是正相關的,即跟央地財政關係是正相關的。

對於當前的央地財政關係,他提到了三個“不等式”:地方的財政支出大於全國的財政收入;中央的本級收入全部轉移給了地方還不夠;地方的債務大於中央的債務。

他認爲,解決問題首先事權、支出責任要上移,按照三中全會《決定》,提高中央支出比例。“如果事權上移,支出責任也上移,‘上面點菜、下面買單’的情形就會大大減少。內生不確定性可以大大降低,地方事權、支出責任可預期性就可以大大提高。地方在治理方面發揮作用就不會出現‘小馬拉大車’的情況,就不會變成無限責任公司要承擔無限責任。”

他強調,過去老是從“財”的角度去理解:地方困難是“財”的問題,是財力不夠,給錢就能解決問題。“這顯然是一個誤解。如果這個誤解再延續下去,地方治理上‘小馬拉大車’的狀況就會變得越來越嚴重。”劉尚希說。

“各級政府在應對風險能力方面要考慮各自的邊界上限。原則上誰能有效對衝什麼樣的風險,這件事就交給那一級去幹,應當遵循風險分配的原則,風險分配就是誰最能有效地應對風險,這個事就交給誰。”

他認爲,當前央地財政關係改革還是要注重在中央支出比重提高上怎麼形成具體方案。“現在中央本級支出百分之十幾顯然太低了,至少要提高到30%~40%這樣一個目標。如果在2029年能提高到40%,央地財政關係內在確定性就可以大大提高,當前面臨的很多問題無形中就能化解了。”

劉元春:

要重新認識國有企業戰略定位

劉元春指出,整個央地財政關係改革實際上是政府體系改革的核心,必須從整個體系大改革的角度來進行思考。“目前我們進入到一個新的財政體系重構階段。必須要從更高的層面上來思考進行財稅體系改革和債務整頓的思路。”

他提到,債務型的地方財政目前遇到了幾大難題:一是土地財政遇到了房地產市場的深度調整,從而導致土地紅利、房地產紅利不存在;二是地方投融資平臺債務高築,已經導致簡單的地方財政債務融資模式出現了一系列問題。

他認爲,要從更爲本質、宏觀的角度來進行財稅體系改革。更爲重要的,從可行性路徑來看,重點要以地方財政所面臨的困境作爲突破口,對地方政府的職能根據根本性的重構。

“這個重構裡的關鍵很重要的就是破解地方政府、地方投融資平臺、地方中小金融機構,以及地方國企‘四位一體’的循環關係鏈。我原來總結成:要破解‘地方四人轉’的體系,重新開啓地方政府在經濟、社會上的功能定位。”

他提出,解除這種“四人轉”,必須要對不斷擴展的地方國企進行適度收縮,地方政府在債務端的管理上要適度向資產端的管理進行轉移。資產端的管理是下一步措施的重要方面,對於國有企業戰略定位要有重新認識。過去由政府所出臺的政策窪地、所構建的一些沒有真正投資效益的園區,要進行統一管理、統一整合、統一梳理和再定位。

此外,對於地方入股的一些地方金融機構或受地方控制嚴格的中小金融機構要進行合併、重組,防止地方政府權力過度向金融領域擴張,擾亂金融市場。對於地方投融資平臺也要進一步定位、重新梳理。

羅志恆:

接下來還有很大舉債空間

羅志恆認爲,當前地方財政已陷入“怪圈”:不給轉移支付,地方財政就困難,一困難“三保”就保不了,公共服務提供不了;但給轉移支付,規模過大又不可持續,在分配過程中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效率損失。

他指出,從地方視角來看債務,和從全國視角來看債務,會得出完全不同的判斷。從地方視角來看債務是風險,但從全國視角來看,目前債務也不至於構成大的風險。他認爲,接下來還有很大的舉債空間,尤其是中央國債。

對債務問題,他強調,當務之急要儘快恢復地方發展經濟的積極性和能力,這也是中國經濟不斷往上走的重要經驗。

“解決這個問題很重要的抓手,是這個活不要讓地方政府幹這麼多。中央政府挑起來,就不需要有那麼多轉移支付,地方政府財力平衡也不會非常緊張。”

紅星新聞記者 王田

編輯 鄧凌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