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敏:景區管理應像"俄羅斯套娃"層層深入

旅遊景區是我國旅遊業發展基礎,也是旅遊業發展的重要載體。近幾年來,我國旅遊景區在全國旅遊業蓬勃發展的總體形勢推動下,其開發建設和保護利用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仍存在政出多門體制混亂的宏觀格局,相當一部分景區存在發展理念滯後、管理能力欠缺、服務水平不高等問題。這與我國建設“世界旅遊強國”的戰略目標不相適應,與旅遊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與旅遊者越來越高的旅遊需求也不相適應。

針對上述問題,面對社會輿論對於景區問題的混亂認識和非理性的訴求,筆者一直主張對景區實行分類管理,即將全國的景區分爲公益型、市場型、混合型三種類型,簡要闡釋如下:

公益型景區指具有極大的、明顯的社會公益價值的“優中選優”的景區,如故宮、黃山九寨溝張家界、峨眉山、三峽大壩等,其旅遊資源具有很強的不可替代性稀缺性,是自然壟斷產品,也是全國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共同所有的財富。這類景區應免費或較少收費,力爭讓全民都能夠公平共享,避免壟斷利潤,避免對低收入人羣不公正,同時門票方案要向未成年人、學生、學校等重點受教育人羣和組織傾斜,以達到最大的社會公益效果。

市場型景區指不依託所在地傳統的旅遊資源,依靠開發商投入資本土地文化創意等旅遊發展要素,產生市場價值的“無中生有”的景區,如歡樂谷、迪士尼、環球影城等,其中人造景觀、人造娛樂型景區佔較大比例。此類景區的旅遊資源具有很強的可替代性和較大的風險性,是純市場化產品,門票價格決策完全是市場行爲,就像美國好萊塢大片一樣,讓遊客“用腳來投票”,門票採用“誰來就向誰收費”的方式,政府不承擔額外責任

混合型景區指依託所在地的森林、一般人文古蹟等國有資源,同時也依靠開發商投入資本、土地、文化創意等旅遊發展要素,產生市場價值的“平中見奇”的景區。這類景區佔中國全部1.5萬多個景區中的大多數,其中四川碧峰峽等景區最爲典型。此類景區兼具公益性和市場性,在從旅遊資源轉化成爲旅遊產品的過程中,需要地方政府或投資商成本投入,因此門票定價必須部分考慮公衆利益,同時又要面對供求關係的影響,政府又不能過度干預,一定幅度的價格升降屬於正常現象,應實行政府指導價或最高限價管理。

以上所言,是從資源屬性、開發建設、成本投入等因素出發,對景區進行的橫向分類,有利於形成產權安排清晰、責任歸屬合理科學的景區門票價格機制。那麼在縱向上,要想對景區,尤其是利用公共資源建設、管理主體相對複雜的公益型景區實現科學管理,則不能搞“一刀切”,全部設爲國家公園永遠不可能成爲現實.

對此,筆者主張明確各級政府的責任,逐步建立由國家公園、省立公園和城市公園組成的三級公益景區體系,就像“俄羅斯套娃”,一級套一級,共同組成公益景區體系,共同發揮積極作用,增強對自然景觀和文化景觀的保護,滿足羣衆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

一是逐步建立國家公園。由全國人大或國務院,確定推行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期和過渡期,時間上同步,國家公園試點和國家公園預備清單兩種方式並行。即在那些具有不可替代價值、產權爲全民所有,未來由中央政府全額或差額補貼並統一管理,實行免票或者低門票價格的景區中,選取幾個作爲國家公園試點,摸索相關的路徑經驗,如四川九寨溝、湖南張家界、安徽黃山、北京長城、山東曲阜的三孔孔府、孔廟、孔林)等。同時在過渡期內,選取試點之外的100個左右的同類景區,實行“國家公園預備清單”制度,明晰入選景區的產權,正式授權地方政府託管,明晰責權利,執行以“合理成本+合理利潤”爲原則的門票定價機制,並仿效上市公司按年度公佈經過第三方審覈的財務數據,將其經濟運行情況置於全社會監督之下,兼顧遊客、管理者和地方政府等多方利益,最終,在國家公園成功試點的基礎上,在過渡期結束後,讓預備清單中的景區一次性或分批升級爲真正意義上的國家公園。

二是着重發展省立公園。省立公園借鑑歐美國家的州立公園的理念,實際上是國家公園的縮小版、省級版,通常由地方政府爲了保護自然生態、歷史古蹟或方便人民休閒娛樂而建立,其層次高於城市公園、低於國家公園。其實對於國家公園和省立公園,國外都已有很多成功的樣板可供借鑑。例如:美國的國家公園和州立公園分工明確,國家公園以保護國家自然文化遺產,並在保護的前提下提供全體國民觀光機會爲目的;而州立公園則主要是爲當地居民提供休閒度假場所,允許建設較多的旅遊服務設施。州立公園體系的建立既緩解了美國國家公園面臨的巨大旅遊壓力,又滿足了地方政府發展旅遊、增加財政收入的需要。再比如,澳大利亞有超過500座國家公園,同時也有另一種形式的自然保護區——州立公園和州立森林。這些保護區擁有權屬於州政府,區內的規定比國家公園少,多是帶有露營地、步行小徑和有標誌的林間車道的休閒場所。

應該說,目前我國建立省級公園的條件已經具備,比國家公園的條件更爲成熟,但由於地區發展不平衡,還不可能全國統一、全面鋪開,可以先選擇一些完成工業化的地區來推行,如在江蘇、浙江、廣東等地區,除去那些對全國人民有重大影響的景區,選取一些對全省人民有重要價值的旅遊景區進行試點。省立公園既可緩解國家公園面臨的巨大旅遊壓力,又能滿足地方政府發展旅遊、增加財政收入的需要。同時,由於利益主體相對簡單,不用像國家公園那樣需要更多考慮地區間平衡等問題,省立公園更加便於操作,也能爲國家公園從另外一個路徑提供有益經驗,因此可以作爲重點,率先推行。而省立公園從理論到實踐,都落後於國家公園,這是值得反思的問題。

三是繼續完善城市公園。城市公園是城市建設的主要內容之一,是城市生態系統、城市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滿足城市居民的休閒需要,提供休息、遊覽、鍛鍊、交往,以及舉辦各種集體文化活動的場所。隨着經濟發展,各個城市的財政狀況顯著改善和經營城市的商業模式(客觀上也包括土地財政的驅使)成熟,從2002年城市公園免費元年開始,城市公園在我國已經發展得比較成熟,尤其是對於北京、天津、上海 等大城市來講,城市公園無論在社會文化、經濟、環境以及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鑑於此,可以繼續推廣免費或低價的“城市公園”,滿足不同城市居民日益增長的、日常必需的休閒、文化、運動、交往等各方面的需求。

總之,在對全國景區進行科學分類管理的基礎上,建設好國家公園、省立公園、城市公園“三級公益景區體系”,特別是率先、重點建設好一批省立公園,才能滿足公衆對旅遊景區的基本需求,實現景區對自身的全面定位,進而形成彼此交融、互爲補充的景區縱橫管理模式,最終促進我國旅遊業的健康有序發展,提升廣大民衆的福利與幸福感

(作者旅遊專家、社會學者,中國旅遊未來研究會常務理事、北京旅遊學會副秘書長、中國旅遊報首席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