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希婭代表:建議開展教師數字素養提升專項行動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趙巖 唐琪)教師數字素養是我國教育數字化進程中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事關教育現代化和教育強國建設。隨着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加速融入教育場景,提升教師數字素養已成爲應對未來教育變革、實現教育公平的重要抓手。

“然而,當前教師數字素養培訓體系碎片化、教師數字素養培育意識亟待提升、教師數字技術實踐應用能力有待加強等現實問題,制約着教師數字素養培育成效。”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九龍坡區謝家灣學校黨委書記劉希婭在調研中發現,提升教師數字素養還面臨很多問題。

一是教師數字素養培育意識亟待提升。不少學校管理者和教師並未足夠重視教師數字素養提升。部分教師對數字化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有的教師對數字化教學的革新缺少認同;還有一些教師對新興的數字技術不敏感;一些教師認爲提升數字素養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而這些時間原本可用於完成其他更爲緊迫的工作任務,因而將數字素養提升置於次要地位。

二是教師數字技術的應用能力還需要加強。教師在使用數字資源、掌握新技術、利用數據分析改進教學以及通過數字化手段協同育人等方面還有不少短板。比如,很多教師在利用作業數據進行精準教學方面仍處於探索階段,還沒有常態化應用。另外,不同地區、城鄉之間,教師數字素養水平也有差距。

三是教師數字素養培訓體系還不完善。現在的培訓內容偏重技術操作,對數字化意識、倫理責任、學科融合能力這些方面涉及不多;培訓形式大多是“短期講座+線上刷課”,沒有根據教師的年齡、學科特點來設計,針對性不夠;培訓對象主要是信息科技教師,沒有覆蓋到所有教師;培訓缺乏長期跟蹤和校本化支持,導致培訓效果並不理想。

針對上述問題,劉希婭代表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開展教師數字素養提升專項行動。建議教育部牽頭,開展全國教師數字素養提升專項行動。分層分類培訓,實現全員覆蓋,制定涵蓋發展目標、實現路徑、保障機制等各方面的長期培訓規劃,按人羣、學科、學段、地區需求設計培訓課程,強化AI+教育、數據驅動教學等前沿內容和融合應用培訓。設立專項經費,向中西部和農村傾斜,支持學校採購數字資源、建設智慧教室。擴充優質數字資源供給,在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設立AI(人工智能)教學優質案例專區,激勵一線教師運用AI。

二是完善教師數字素養髮展長效機制。建議建立激勵機制,對數字化教學成果突出的教師給予表彰,鼓勵學校探索通過設立榮譽稱號等方式促進教師參與數字化教學實踐。細化評價考覈,依託《教師數字素養》標準,指導各地細化教師數字化能力評價機制,並作爲教師職稱評聘的參考。建立校企協同機制,鼓勵學校聯合科技企業開發教師專屬的數字化工具和案例庫,推動“AI+教師”協同教學模式落地。遴選一批“AI+教育”標杆學校,作爲教師數字化能力實訓基地。

作者:趙巖 唐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