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企在歐持續擴張 德媒:消費品只剩2行業還沒被攻陷

小米德國公司西歐總部均位於德國杜塞道夫,該公司進軍德國不到2年已成爲第3大智慧型手機供應商。(中新社資料照片,小米德國分公司提供)

德國3大週刊之一《明鏡》(Der Spiegel)週末報導指出,新冠疫情危機正加速中國陸企業在西方取得勝利,陸企不再僅是代工自營品牌平價服飾SHEIN、平價智慧型手機小米等滲透正在加強,目前爲止所有消費品只剩食品精品還沒被攻陷。

報導標題爲《中國公司如何在歐洲擴張》(Wie sich chinesische Firmen in Europa ausbreiten),開頭就指出2個擴展最迅速的大陸品牌。SHEIN於2008年成立後就持續在歐洲、美國、澳洲中東擴展,在2015年銷售額約1.5億美元,但去年已超過80億美元;2019年8月纔在德國推出Mi手機的小米,僅1年多就成爲全德第3大智慧型手機銷售商

除了電子、紡織,陸資也進行對歐洲公司的購物行程,持續收購歐企,包括奧地利證券商Wolford、德國時裝零售商Tom Tailor;去年11月,以香港、德國爲生產基地的服飾品牌ESPRIT大部分股份也被大陸出生的女富商羅琪茵(Karen Lo)收購。

陸企優勢迅速加強的外在機遇就是新冠危機。由於果斷採取嚴格措施,中國基本上已經克服疫情,當歐洲各國還處於在封鎖與解封之間搖擺不定同時,大陸人幾乎已完全復工,每週有6天以高速度效率工作。這種優勢使得歐洲企業更專注於自身核心業務並裁減部門同時,陸企還能繼續擴張並收購歐企出售的部門,例如荷蘭企業飛利浦(PHILIPS)正在出售電子部門,而競標者包括海爾等陸企。

與疫情間接相關者,還有中國對電子商務的掌握度。消費市場由於疫情變得更加數位化,因此陸企不需要海外分公司也能經營在地業務,而且中國原本就對電子商務模式更熟悉,能更專業、快捷而且精確地爲客戶量身訂製,可以提供給目標客戶最適合其需求的價格與內容,報導稱「中國商人都是市場專家」(Chinesische Händler sind Marktplatz-Experten)。

陸企的缺點之一就是交貨速度,例如SHEIN從消費者下訂至到貨時間,可能就比亞馬遜(Amazon)慢7到12天,甚至更久,但是大陸電商巨頭阿里巴巴已經展現克服此缺點可能性。管理顧問公司奧緯(Oliver Wyman)消費品專家舒爾特(Martin Schulte)稱,阿里巴巴具有39架規模的貨運機隊不斷於大陸、香港、歐洲間往返,並且正在比利時列日建立自身的歐洲物流中心,預計該中心大小會達到50座足球場程度。

舒爾特分析,因此西方優勢只剩生產過程中的環保與可持續性,「他們還跟不上永續發展的趨勢,你在SHEIN產品上看不到有機棉標示或綠色標章,這是西方零售商相對於中國競爭對手的一大優勢。」

撰文記者法恩貝珂(Carolin Wahnbaeck)認爲,生產過程顧及環境的可持續性,是否會是影響廣大消費者的決定性購買標準,不無疑問,「這種劣勢可能無法阻止中國在幾乎所有消費品行業中的進步。在所有消費品項裡,中國人還沒扮演主要角色的只有食品和精品。至少到目前爲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