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生畢業求職記(六)

但我對此持有保留的態度,事實上,我們可以選擇成爲某一個領域中出類拔萃的人才,在商業社會中逐利而行;但我們同樣可以選擇成爲爲他人牟利的人,從事對社會有貢獻的工作。職業的選擇實際上是個人對於生活方式的一種選擇,這並沒有對錯之分。在前幾篇我提到的都是求職的「技術性準備」,而在這篇日誌中,我則希望通過和各位分享幾位朋友的故事,以窺探他們在職業選擇時的心緒。

A君是我的中學校友,他本來正在新加坡某大學修讀博士學位。但在博士階段的第二年,科研生活的枯燥讓他對自己的研究方向失去了興趣。無獨有偶,他那時剛好認識了一位來自南亞的訪問學者,那位學者表示希望開拓國內某類科學儀器的市場,以滿足當地實驗室的龐大需求。

而A君恰好能夠從大陸進口價廉物美的產品,雙方因此一拍即合──在A君的職業規畫中,他不願從事重複枯燥而且投資回收週期過長的工作,因此他轉而追求自由靈活、吹糠見米的生活方式,而從事出口貿易業務恰好可以滿足他的願望,因此他選擇了創業。

B君是我大學的一位師姊,她在畢業後進了一家旅遊公司。別人說,憑她的能力,其實可以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她工作一年多後,我問她有沒有後悔當初的決定,她說,工作後的確遇到了很多出乎意料的事情:思考旅行線路、撰寫出行計劃,每天費盡心力卻不被顧客認可,但不管怎麼樣,這要比做一件你不喜歡的事情要舒服很多、幸福得多──在B君的職業規畫中,她不願意爲了生計而疲於奔命,而旅遊是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所以她毅然選擇了旅遊行業,成爲一名旅遊策畫者。

C君是我在臺大的一位陸生同學。他曾在大陸一家知名的外資企業任職,但在工作兩年後,他卻毅然放棄高薪來臺灣進修。當被問到箇中原因時,他提到在工作時他認識了很多朋友,有些朋友即使已經在管理層,仍然對自己的工作抱有不安全感;而有些朋友在空餘時間無所事事,只能通過消費填補精神上的空缺。

看到他朋友的生活,他彷彿看到了自己的未來。在明白到這種生活 方式並不是自己的理想生活後,他毅然辭職,並赴臺讀研──在C君的職業規畫中,他希望未來有一份穩定的教職工作,並希望以自己的想法改變身邊的一部分人,因此他將大學教職工作作爲職業目標。

就我自己而言,我並沒有像A君那樣有着「拚搏進取」的精神,沒有像B君那樣對夢想的執着,也沒有像C君那樣抱有「宏圖大志」。我向往的是一份薪酬穩定並且上下班準時的工作。當我搜集行業信息時,發現這樣的職位多數情況下都要求碩士學位,因此我來到了臺灣念研究生。

A君選擇的是一種冒險進取的生活,B君選擇的是一種追求夢想的生活,C君選擇的是一種貢獻社會的生活,而我自己則選擇了一種安分守己的生活。這些選擇看似簡單,但在做出這些決定以前,我們都做了充分的「可行性評估」。

事實上,大陸已經邁向市場經濟三十多年,很多行業的用人需求逐漸去向飽和。因此在做決定的時候,不能僅憑一腔熱情,還要考慮時間成本、婚姻計劃以及家庭條件等客觀因素。這也回到了職業規畫的起點──瞭解自己以及瞭解行業。

說到底,職業選擇的關鍵在於這一份工作能夠適合自己的個性,就正如港劇裡的經典對白一樣,「做人呢,最重要就是開心!」(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