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生畢業求職記(四)
臺校作爲境外高校,其經歷在求職中能爲我們帶來獨特的優勢。一方面,海外學習經歷能夠在求職時受到面試官的關注。同時,出於員工多元化的考慮,很多公司在徵才時會考慮聘用相當比例的海外留學生,因此頂尖臺校的背景起碼能夠順利通過簡歷的篩選階段。另一方面,得益於多元化的社會環境,臺灣的義工項目層出不窮,不少面試官都會關注求職者的義工項目。
所以如果求職者有與衆不同的義工經歷,也能讓我們的簡歷加分不少。同時,「陸生」的特殊身分也能提升我們的溝通能力。在臺灣的兩年學習中,我有很多機會去傾聽臺灣同學的意見,並消除彼此的誤解。這份經歷讓我學會了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並以更加包容的態度與人交往。
然而,由於歷史因素的影響以及政策法規的限制,臺校學歷在求職中的劣勢也相當明顯。首先,臺灣政府對於陸生實習有嚴格限制。而在大陸職場上,幾乎每位求職者都會有企業實習的經歷,如果陸生缺乏如此關鍵的環節,將會在面試中「丟掉一城」。
同時,臺校在大陸的認可度依然很低。在我求職時,無論是面試官,還是同行的求職者,都不太清楚臺校的具體情況,他們或誤以爲臺大的校址在臺南,或不知道兩岸已經實施學歷互認政策;更有甚者分不清楚「臺灣大學」與「臺北大學」。此外,臺校的職業培訓並未與大陸職場接軌,這就造成了陸生與商業社會脫節,這個現象在大學部的陸生中尤爲嚴重。
事實上,由於臺生是職業培訓的主要受衆,因此學校較多提供的是本土企業的資訊。然而,由於臺企和陸企(特別是大陸國企)在經營方式、經營理念以及招聘方式均有較大差別,陸生回去求職可能會遇上「水土不服」的問題。
據此,爲了在求職中發揮優勢、彌補劣勢,可充分利用臺校的資源。首先,面試官青睞境外留學生,實際上是看重英語水平以及所受的國際化教育環境。因此,在平日的學習時,應多選修英語課程,閱讀英語材料,請海外交換項目,並積極和臺生以及國際生進行交流,從而讓自己的境外經歷更加「貨真價實」。
同時,亦可積極參加臺灣本土團體提供的義工項目,比如臺大僑陸組在每年暑假都會開展「馬來西亞海外服務學習」,這類項目無論是在「裝點簡歷」,還是開闊視野方面,都有很大的幫助。其次,積極與臺生交流,學會傾聽他人意見,也有利於增進交流能力。
在「海歸專場」的面試中,我發現部分留學生雖有着耀眼的經歷,但表達能力卻不盡如人意。因此,反覆的訓練將有助於改善這一問題。最後,在平日多向大陸的業內人士請教,在寒暑假期間參加相關實習項目,能夠了解大陸各行各業的一手資訊,及時與大陸的商業社會接軌。
事實上,學歷背景很多時候只能幫助通過第一輪的簡歷篩選,而對於很多銷售職位而言,它甚至不那麼重要。在最後面試,多數面試官更加關注的是個人能力和個人性格。因此,要在求職中勝出,還需要充分利用學校和社會的資源,培養相關能力,讓自己成爲一名訓練有素的求職者。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