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實景演出夯 農民搶賺旅遊財
參加《天門狐仙.新劉海砍樵》的農民每天負責牽牛上臺,每月可拿1500元人民幣。(記者李鋅銅攝)
《天門狐仙.新劉海砍樵》是臺灣民衆到張家界必看的實景演出。(記者李鋅銅攝)
參加《天門狐仙.新劉海砍樵》的農民每天負責牽牛上臺,每月就有1500元(人民幣,下同)左右的收入;《井岡山》600多名演出人員全部來自井岡山的鄉村農民,該演出使當地農民年增收達500餘萬元。最有名的《印象.劉三姐》一年賺1億元,最後還提出破產重整申請。實景演出幫助了無數人,卻不見得個個都有「錢景」。
實景演出的特徵之一就是人海戰術,每天的演出需要大量演員。《鼎盛王朝.康熙大典》的演職人員高達1000多人,《文成公主》演出有近800人,《大宋.東京夢華》有700多人。數額龐大的演出人員給實景演出所在地的農民提供了難得的就業機會,且很多演出是在夜間,並不影響農民白天的農活,受到當地農民羣衆的歡迎。許多村民都吃上了旅遊飯,成爲很多實景演出地方的脫貧策略。
自2004年實景演出誕生以來,除了2005年沒有增加新的演出項目之外,此後每年都在增加,僅2017年大陸就有超過11臺實景演出開演,比2016年同期成長120%。但2015年實真正有盈利的只佔9%,11%的項目能收支平衡,其餘80%則處於虧損狀態。
舉例來說,《天下.盤山》耗資2億元打造,演藝人員多達300多人,每年僅800到1000萬元的門票收入,只能勉強維持演出的支出成本,投資回報幾乎不可能。《印象.劉三姐》年賺1億元,雖然創造了演出業的奇蹟,但背後的桂林廣維文華旅遊文化產業有限公司在2017年卻陷入債務危機,8月更因負債14億元提出了破產重整申請,這些似乎都表明實景演出並不是一個十分有「錢景」的項目。
專家指出,每個演出動輒需要幾千萬上億元的投資,一旦不能保證觀衆數量,無法保證演出場次,就存在巨大的投資風險。「看起來很美」的實景演出仍有規模大成本高且盲目建設、同質化競爭嚴重且衍生品開發不足、演出季節短且受氣候影響大等因素需要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