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學者評布林肯訪陸:關注美方是否改變對臺海消極言行
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CISS)主任達巍。(圖/取自大陸清華大學官網)
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CISS)主任達巍26日就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John Blinken)訪華接受上海澎湃新聞獨家訪問,他指出,衡量中美關係是否改善,需關注美方是否會改變對臺灣問題的消極言行。
達巍指出,此次訪華更多是延續去年11月中美領導人舊金山會晤的精神,所以這是一次「延續性」而非「開創性」的訪問。
在相對穩定的狀態下也有很多新問題出現,達巍指出,布林肯此次帶來一些具體關注點,包括中方向俄羅斯提供武器裝備和零件,美國財政部長葉倫(Janet Louise Yellen)訪陸提出的「產能過剩」,美方是否會對大陸提出新的關稅措施,以及臺灣問題,都是主要關注點。
針對此次布林肯訪陸是否能爲中美關係帶來實質改善,達巍認爲,中美雙方此次只是爲了防止關係變壞,但雙邊關係並沒有發生方向性變化。衡量關係是否改善,仍要看美方在經貿和技術領域的行動,包括是否能取消某些經濟制裁,或是能否改變在臺灣問題上的「消極言行」。
美國總統拜登本月10日在白宮與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舉行會談,在聯合聲明中指出,除將加強美日軍事同盟,還重申臺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大陸駐美大使館發言人12日曾表示,對「美日領導人會晤涉華消極言行」表達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
據澎湃新聞報導稱,達巍在今年年初至史丹佛大學訪問,他觀察,「美國國內對中美關係的看法比較多元化,受到年齡、地域、黨派等多種因素影響,美國國內對大陸目前也沒有達成最後結論或一致意見。」
達巍告訴澎湃新聞記者,一些對中國比較友好、相對理性的聲音在過去一年正在逐漸出現,儘管這些聲音還沒有影響到政策層面,「比如在臺灣問題上,美國方面也有很多人表示不能僅僅想着對大陸進行威懾,還是要給大陸一定戰略保障,才能穩定臺海局勢,這樣的聲音現在多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