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正華:政府扮「馬達」 強化全民數位韌性

數位產業署長呂正華指出,資通訊產業搭配5G通訊、物聯網、AI等應用和發展,城市可以因此更有韌性,應對突發事件和不可預測的狀況。(圖/財訊提供)

根據《財訊》報導,2022年8月數位發展部正式揭牌,經濟部工業局前局長呂正華也轉任數位部轄下的數位產業署長,主要任務是推動數位經濟發展,掌理數位經濟相關產業的政策規畫和法規研擬,以及數位技術的應用推廣。

呂正華上任後,即強調「RISE」將是未來業務重點,這4個英文字母指的是韌性、整合、安全和賦權,其中特別提出韌性,原因可以分成3點。第一是數位部整合通訊、資訊、資安、網路和傳播5大領域,原本使命就是要提升全民的數位韌性。例如以往作戰時,關鍵的維生物資是水、電、糧食等,但現在通訊的重要性已不可同日而語。

第二是數位韌性可以降低產業風險,前幾年因爲疫情影響,導致部分國家封鎖邊境或封城,電子零組件無法運輸,全球供應鏈斷鏈、貨櫃塞港。《財訊》報導指出,但如果企業的資通訊技術好,能掌握自家貨物運到港口的時間,就可以預排零組件到港後的生產流程,出貨速度領先對手。

第3是數位工具能提高社會穩定性。數位轉型過程中,數位工具扮演關鍵角色,可以協助政府和產業具備因應各類挑戰,提升對外在事件的反應力和恢復力,因此能穩固情勢。

呂正華指出,臺灣的優勢在於資通訊產業有堅實基礎,搭配5G通訊技術、物聯網、AI等新興數位科技的應用和發展,可以讓城市更有效應對不可預測的狀況。

《財訊》分析,5G有大頻寬、低延遲、廣連結的特性,尤其5G專網屬於封閉環境,不易受外在網路訊號和其他設備干擾,可以提升聯網品質和資安等級。運用物聯網則可以蒐集環境大數據,包括天氣(如溫溼度、空氣品質)、水利(如河道水位)、基礎建設資訊(如橋樑裂縫、邊坡位移狀態)等,協助政府瞭解城市運作和管理,並預測潛在風險,強化韌性。至於AI的應用,能建置以資料爲核心的平臺,彙整並分析城市環境(例如病媒蚊)、交通、淹水等大數據,找出疫情、易致災高風險區等關鍵位置,並透過AI建立預測模型,讓監管單位快速應對。

呂正華認爲韌性城市要做得更好,「整合」非常重要,因此它也是「RISE」中的一項。目前臺灣多數的數位服務由各主管機關或地方局處自行維運,若要強化韌性,他建議從跨域性、整體性、系統性的整合思維着手。不同數據平臺介接,共享交通、停車、公衛、醫療、災防等跨域資料後,不僅能協助城市因應突發事件,還能提升生活圈內民衆的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