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威2008年斷交至今 因「放不下」這羣人仍堅守

馬拉威學童開心迎接新建廁所。(畢嘉士基金會提供/林良齊臺北傳真)

畢嘉士基金會在當地學校規劃建設濾水器。(畢嘉士基金會提供/林良齊臺北傳真)

國力貧困的馬拉威與臺灣曾有長達 42 年的邦交,2008 年與臺灣斷交,但長期提供馬拉威民衆服務的畢嘉士基金會仍持續堅守,長期在馬拉威從事醫療服務的屏東基督教醫院院長、畢嘉士基金會董事餘廣亮說,雖然外交中斷,但馬拉威人的苦難沒有中斷,「放不下這些『有需要的人』。」近日發起「馬拉威關懷計劃」,找到更多定期定額捐款者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數據顯示,世界上 91% 的人口享有乾淨的飲用水,但在馬拉威,人民可取得基本乾淨飲水比率僅有 67%,代表每 3 人就有 1 人無法取得乾淨飲水,當地人就近選擇比臺灣面積還大的馬拉威湖,反而深受痢疾與霍亂橫行之害,每年有超過4600名的嬰幼兒及 5 歲以下兒童,因爲腹瀉而死亡。

畢嘉士基金會執行長周文珍表示,針對霍亂盛行的村落,建造可半永久使用又低成本的「生物沙濾式濾水器」,三年來已安裝超過 115 座,2020 年盼能持續擴大範圍,規劃安裝 60 座。基金會也教導偏鄉婦女製作衛生棉,提升婦女健康,連帶提升了女孩教育機會

馬拉威女孩通常擔心月經來,因爲買不起衛生棉,只能用粗布包住身體,不敢坐下來,擔心痛瘡與感染,更害怕滲出的經血,被看作「不潔」,因而時常缺課。畢嘉士基金會說,2020年規劃建設符合當地需求的女性生理期更換室,降低女學生因爲生理期等因素,造成的缺課或輟學。

畢嘉士基金會在馬拉威發起,包括建造學校廁所與濾水器;提供布衛生棉與衛教宣導,讓生理期不再是女性的沈重負擔;提供獎助學金,幫助超過1000位孩子重返校園,有高達七成爲女性;以及透過經濟培力扶持寡婦團體,讓他們得以自立養家等近十項「自己幫助自己」的行動方案

畢嘉士基金會邀請民衆加入「馬拉威關懷計劃」」,改變因「貧窮」失去生命困境。募資頁面:https://pse.is/KYW4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