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經驗」風靡網路 新手媽照食譜養兒「一歲還走不了」
▲黃淑俐營養師呼籲,添加副食品與餵食,建議聽取醫學、營養專家的飲食建議。(圖/臺大醫院新竹分院提供)記者陳凱力/新竹報導
新竹一名男童因爲媽媽聽信沒有營養師背景的「網紅經驗」吃食物泥吃到一歲多,導致他長期蛋白質缺乏,甚至跌倒就發生骨折,陸續到了一歲多仍無法正常行走,直到就醫之後才知道小男童患了後天性的「兒童營養不良合併維他命D缺乏佝僂症」,在醫師及營養師的建議之下改均衡飲食,經營養改善及補充維他命D之後,逐漸恢復正常,身高體重增加,更開始學會站立、走路!
臺大醫院新竹分院黃淑俐營養師表示,寶寶出生四到六個月後隨着感官、動作的發育、消化能力的成長,母乳或是嬰兒配方奶已不足以應付寶寶的營養需求,所以此時是添加副食品的時機。「副食品」除了滿足不同成長時期的營養需求,也是訓練嬰幼兒咀嚼、吞嚥能力、接受多樣性食物,以養成健康飲食習慣的一個過程。如果發現媽媽的奶水不足,或寶寶顯得吃不飽,可提早在滿4個月後開始添加副食品。已經有許多研究指出,太晚給予副食品會提高餵食困難的機會。
黃淑俐營養師說明,開始添加副食品時,要選擇富含鐵質與維生素D的食物,食物種類則依序從全谷雜糧類,搭配強化鐵質、維生素D的米精、麥精,蔬菜類選擇深綠色蔬菜、水果類可選擇維生素C含量豐富的柳丁、芭樂自制果汁或磨泥;滿六個月後開始添加豆、魚、蛋、肉類等蛋白質來源的食物,如蛋黃、豆腐或豆漿、魚、肉、肝泥等,另外要特別注意不要喂蜂蜜給一歲以下的寶寶吃。
許多媽媽會詢問如何變換副食品的性狀,黃淑俐營養師提醒,供給的食物應從湯汁狀的流質或糊狀半流質逐漸轉變成泥狀半固體或固體的型式,一歲以後以多樣且均衡的固體食物爲主,需留意每次嘗試一種新食材,循序漸進。至於起司、優格、蛋類、小麥、花生醬、堅果醬、魚類及貝類等高致敏性食物的嘗試時間點不必刻意延後,依據臺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及風溼病醫學會的研究報告,延遲給予高致敏性食物的時機,反而增加嬰兒發展過敏的風險。這類食物只要如同其他副食品一樣,每次從少量添加一種開始,如曾有過敏反應或相關疑慮,請諮詢兒童過敏免疫專科醫師。
副食品的準備以自然、自制爲首選,選擇大人和小孩都能吃的食物,清洗、切割、烹調,各類單品取出寶寶食用3~5天的份量,不加糖、不加鹽,分量盛裝冷凍備用,食用時加熱輪序搭配即可。
黃淑俐營養師呼籲,添加副食品與餵食,是媽媽們必修的一堂課,建議聽取醫學、營養專家的飲食建議,並細心觀察他們的發展與攝食狀況,用適合的方式與食物提供均衡的營養,寶寶都能健康成長。